災區「行走的天使」,花蓮慈濟醫院護理師自發性在光復穿梭,遇到有起水泡、小傷口救災英雄,馬上幫忙包紮。(記者王錦義攝)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受傷請找我!」的掛牌,跟著花蓮慈濟醫院傷口造口護理師的背影深入花蓮縣光復鄉災區的大街小巷。花蓮慈濟醫院傷口造口小組護理師鄒明耘以「清掃為主、換藥為輔」的小團體遊走在各家、各角落,清掃的同時順帶護理專業協助保護水泡、處理簡單傷口,並即時評估轉到醫療站照顧。
連假期間,災區湧入不少「鏟子超人」,鄒明耘和另兩位傷口造口護理師許美玉、徐小惠試想可能會遇到的各種傷口形態,自掏腰包買敷料和消毒用品,在前一晚預先加工剪裁成不同的大小並分類分裝,鄒明耘說:「分裝剪到快睡著」。在清掃的同時若遇有人受傷,可馬上協助保護水泡、處理簡單傷口,並即時評估是否須轉到醫療站治療。
護理師自發性將敷料和消毒用品,在前一晚預先加工剪裁成不同的大小並分類分裝。(取自鄒明耘臉書)
不過這個貼心小包,很實用!在行動傷口照護小組中分成了「走訪組」與「清掃組」。「走訪組」會帶著傷口護理用品深入巷弄查訪需要護理包紮而無法到醫療站的居民;「清掃組」則是「一手拿鏟子、一手護理傷口」,在協助清掃的同時,如遇周圍志工或住戶有磨破皮、水泡及小傷口需要協助,便先放下打掃工作,發揮專業協助清潔傷口、消毒並使用適當的防水泡棉包紮好,也可預先保護還沒破掉的水泡。
遇到有需要簡易護理的鏟子超人,她們馬上停下來處理,讓他們的疼痛趨緩。(取自鄒明耘臉書)
鄒明耘說,災區淺部傷口照護以「快速、簡單、可持續作業、可觀察感染」為原則,處理傷口時要盡量簡化流程,建議以腰包、側背包或胸包方便取用,並將人工皮先裁剪好以方便使用,而足底和足跟的傷口使用防水泡棉緩解著雨鞋疼痛的方式,傷者的回饋均非常良好,也發現部分傷者僅需要敷料及OK蹦即可。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