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有庠基金會董事徐旭平(中)、董事徐國梅(左三)與有庠科技講座得主合影。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邱士華為右一。(徐有庠基金會提供)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從臨床到實驗室,再從實驗室回到臨床」,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邱士華的幹細胞治療,榮獲今(2025「有庠科技講座獎」─生技醫藥類。
邱士華榮獲有庠科技獎
邱士華運用iPSC技術分化視網膜上皮細胞,完成台灣首例乾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細胞治療移植,開創國內幹細胞治療新頁。他說,自2012年諾貝爾獎得主日本籍科學家山中伸彌教授從成體細胞找到誘導全能幹細胞(iPSC),為幹細胞研究開啟新局。
山中伸彌的發現徹底改變了幹細胞研究的格局。誘導型多能幹細胞的原理是,在成體細胞如血液或皮膚細胞中放入四個關鍵基因,讓成體細胞回到胚胎時期,賦予細胞「回春、抗老化,甚至青春永駐」的潛力。
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 再生有望
邱士華作為眼科醫師,特別專注於眼睛黃斑部病變的治療。黃斑部病變主要影響黃斑部區域的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造成視力受損,尤其在6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發病率高達15%。由於眼睛的黃斑部手術易於追蹤且所需細胞量少,是用誘導型多能幹細胞治療最理想且安全的標的之一。
2014年,日本率先進行了首例人體試驗,使用病患自身的皮膚細胞來治療黃斑部病變。而台灣也在2021年有了一例70多歲患者成功的案例,邱士華說,採用恩慈療法,成功完成了兩例黃斑部病變患者的人體試驗。
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邱士華幹細胞治療,只要病人自己5cc血,成功分化成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記者李惠芬攝)
與日本不同的是,台灣團隊用病患的血液細胞編整成誘導型多能幹細胞,再成功分化成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最終完成了台灣首例移植。邱士華表示,下一步是申請台灣第一件視網膜再生醫療的人體試驗案,預計近期正式送件,若順利通過,預計3年可以完成臨床人體實驗。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