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氣候乾燥、早晚溫差大,許多人容易出現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症狀。不過,台灣翰鳴堂中醫診所中醫師周宗翰提醒,這些症狀並不一定是感冒,也可能是「秋燥」引起的呼吸道不適。他並分享預防秋燥不適、增強免疫力的方法。
感冒還是秋燥?
季節變化時常會引發呼吸道不適,如流鼻涕、咳嗽、支氣管炎等,但並非全都是感冒。周宗翰指出,判斷關鍵在於是否發燒:
若有發燒,代表病毒或細菌入侵,免疫系統正透過發燒與病菌對抗;
若無發燒,則多半是氣候轉變造成的過敏反應或秋燥現象。
周宗翰表示,病毒引發的發燒,雖然會讓人頭暈、倦怠,卻是身體的防禦機製成,不宜過度退燒。中醫退燒重在「降溫而不傷免疫力」,常用方包括清冠一號、麻杏石甘湯、銀翹散與桑菊飲。這些方劑的共同特性是能「洩熱排毒」,有時會出現輕微腹瀉。
緩解秋燥的食療
秋天氣候乾燥容易傷肺,隨著氣候轉冷、濕度驟降,人體黏膜容易乾裂,呼吸道防護力也會下降。
秋燥常使喉嚨乾、想咳嗽,甚至因過敏而引發支氣管不適。周宗翰建議,可以透過以下食療方法,止乾潤肺,保護喉嚨:
1. 飲用蜂蜜水或枇杷膏,其中枇杷膏對「秋燥型咳嗽」特別有效。
2. 多吃滋潤黏滑食物,例如木耳、海帶、秋葵,可以幫助保護支氣管並強健脾胃。
3. 補充維他命C與桑葉茶,可以提升免疫力、降血糖並潤喉護肺。
若工作環境長期開冷氣或面對電腦,也容易加重秋燥症狀。周宗翰建議可以在辦公桌上放加濕器,或每隔一小時喝幾口溫水,維持黏膜濕潤。
同時要避免甜食、餅乾、燒烤、麻辣鍋等乾燥或刺激性食物,以免使支氣管更加敏感。周宗翰提醒,許多民眾以為「辣能發汗排寒」,其實添加化學辛香料或過度刺激的食物,反而容易使氣管黏膜發炎,造成反效果。
免疫力提升法
中醫認為「冬病夏治」,夏天若能先排除體內濕氣與寒氣,秋冬過敏問題就會減少。周宗翰推薦以下兩種方法,提升免疫力、預防秋燥:
1. 三伏貼
利用一年中最熱的三天,將麻黃、附子、細辛、白芥子、肉桂等藥材研磨成粉,混合薑汁搓成丸狀,貼於肺俞、肝俞、胃俞、腸俞等穴位。藉藥性與微微灼熱感刺激免疫反應,改善體質虛寒。
周宗翰指出,三伏貼的重點不在於短期見效,而是長期調理體質。若能連續貼三年,往往能明顯改善氣喘、慢性咳嗽等呼吸道問題。
2. 運動與薰蒸療法
若想緩解鼻塞或乾咳,可以透過嗅吸與薰蒸療法,使用乳香、薄荷、薰衣草等精油薰香,讓呼吸更順暢。
適度運動也能促進氣血循環、排汗解寒,幫助呼吸道暢通。別忘了多喝水,幫助身體新陳代謝。
掌握秋季保養重點,從飲食、生活習慣做好防護,就能遠離秋燥不適,平安健康過秋冬。
責任編輯:吳宓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