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大學研究團隊在實驗室中培育出的類胚胎結構,已成功產生人類血細胞,圖中紅色斑塊即為血球。這項突破未來或能讓需骨髓移植的患者,使用自身細胞生成血液幹細胞進行治療。(圖:劍橋大學)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英國劍橋大學科學家在實驗室培養出類胚胎結構(embryo-like structures),首次成功產生人類血細胞。這項發表於《細胞報告》(Cell Reports)期刊的突破為再生醫學開啟新可能性,未來可能讓需要骨髓移植的患者使用自己的細胞進行治療。
患者用自己細胞 可望用於骨髓移植
根據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劍橋大學葛登研究所(Gurdon Institute)研究員尼烏帕尼博士(Dr Jitesh Neupane)表示:「當培養皿中出現血紅色時,那是令人興奮的時刻,甚至肉眼都能看見。」他與同事正使用這個模型系統來了解心臟和血液發育的最早階段。
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究團隊在顯微鏡下觀察到三維類胚胎結構的出現。到第二天,它們已自我組織成三個胚層,分別是外胚層、中胚層和內胚層,這是人體構造的基礎。到第8天,已形成跳動的心臟細胞。到了第13天,研究團隊看到出現紅色的血液斑塊。從模型中取出的血液幹細胞(blood stem cells)也被證明能夠分化成攜帶氧氣的紅血球和免疫系統所需的白血球。
尼烏帕尼表示:「這揭示了血細胞在人類胚胎發育過程中如何自然形成,為篩選藥物、研究早期血液和免疫發育,以及建立白血病等血液疾病模型,提供了潛在的醫學進展。」用於培養類胚胎結構的人類幹細胞可以從身體的任何細胞創造出來,這意味著這種方法也可能為生產與患者自身完全相容的血液奠定基礎。
雖然實驗室中產生人類血液幹細胞的其他方法確實存在,但這些方法需要額外蛋白質的混合物,而新方法模擬自然發育過程,由自我組織結構驅動不同細胞類型的形成。
不需卵子精子無胎兒潛力 屬最簡化系統
葛登研究所資深研究員蘇拉尼教授(Prof Azim Surani)表示:「儘管仍處於早期階段,但在實驗室中產生人類血細胞的能力標誌著朝向未來再生療法邁出重要一步。」這項最新進展屬於快速發展的領域,其中類胚胎模型是由幹細胞創造,不需要卵子或精子,為人類發育的最早階段開啟了一扇窗。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