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久坐基因風險越高的人,每天坐著不動的時間比常人多出30分鐘,且心血管疾病風險平均高出20%;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現代人工作壓力大,久坐已是常態,長期下來恐影響健康。桃園聯新運醫中心醫師吳易澄表示,久坐不只是文明病,也可能是基因病。國外有研究指出,久坐基因風險越高的人,每天坐著不動的時間比常人多出30分鐘,且心血管疾病風險平均高出20%。
吳易澄於臉書專頁「吳易澄醫師-運動醫學 復健醫學」發文指出,久坐行為(Sedentary behaviour)泛指清醒狀態下,消耗能量小於1.5METs,並處於坐姿、躺姿或斜躺姿勢的活動。現代人清醒時間中有超過60%處於久坐狀態,在休閒時間看螢幕(LST)是最常見的久坐方式,尤其下班後看電視、滑手機等,是最常見的久坐行為。
研究:有久坐基因更易得心血管疾病
吳易澄也分享,久坐不只是壞習慣,還可能是來自「祖先基因」的安排。芬蘭與挪威的研究人員利用超過33萬人基因資料,開發出一種「多基因風險分數(PGS)」,用來代表一個人有多高的「久坐傾向」,然後追蹤這些人是否更容易罹患高血壓、心肌梗塞(缺血性心臟病)、中風(腦血管疾病)等心血管疾病。
研究發現,基因風險越高的人,每天久坐時間多出30分鐘,心血管疾病風險平均高出20%。例如:高血壓風險上升35%、心肌梗塞風險增加26%、中風風險提高19%。此項研究結果在芬蘭和挪威都一致,證實有「跨族群」的穩定性,亦即不動、運動少,導致心臟病。
DNA非罹病唯一關鍵 不愛動才是
吳易澄說,高基因風險者不只是坐比較久,他們的每週運動量(用 MET 計算)也比較低。換句話說,這些人並非因基因直接得病,而是因為不愛動,才導致疾病風險上升。
過去的演化史上,節省能量是有利的(以前打獵完要保存體力)。但到了現在這個「可以一直坐著滑手機」的時代,這些基因反而變成健康殺手,形成「演化錯配」(Evolutionary mismatch)。
對此,吳易澄也強調,即使有久坐的基因,並不代表命中註定得病。多動一點、少坐一點,就能改寫健康命運。他列出幾個有效的健康策略,包括:及早找出高風險族群、設計客製化的運動介入、改變環境,設計自然「逼自己動起來」的生活方式、社交型運動活動+激勵機制會更有效。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