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影音成癮近期備受討論,因不少青少年看太多短影音而嚴重影響生活。(圖取自shutterstoc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近年網路成癮相關討論相當多,而在TikTok創造「短影音」一詞後,不少研究也憂心短影音將影響大腦。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25歲以下的人,大腦前額葉尚未發育完全,若長期看短影音,將難以靜心閱讀,影響生活。
楊聰財表示,近年TikTok、YouTube Shorts與Instagram Reels等短影音平台日益普及,卻有越來越多研究指出,這類內容雖然帶來短暫快感,卻可能對大腦造成長遠影響。眾多國際學術期刊的研究顯示不少人有「短影音成癮」狀況。
楊聰財表示,2021年「網路成癮症」被列入疾病治療項目,健保署統計就醫人數有增加趨勢,患者以13至15歲男性居多;顯示愈來愈多青少年,因網路成癮影響生活。大致上可歸因於3個原因:
大腦發育特性:青少年時期,大腦的前額葉皮層(負責決策、衝動控制和自我調節的區域)仍在發展中。這使得青少年在面對短影音這類高強度刺激時,更容易沉迷,難以自我約束。
同儕與社交壓力:青少年非常重視同儕認同與歸屬感。他們可能會為了跟上流行話題、維持社交連結,而不斷觀看和分享短影音,形成一種「害怕錯過」(Fear of Missing Out, FOMO)的心理。
演算法的精準推薦:短影音平台的演算法會不斷分析使用者的喜好,精準推送他們感興趣的內容。這種個人化的內容流,讓使用者很難停下來,因為他們總覺得下一部影片會更吸引人,從而強化了成癮行為。
雖然不太可能完全戒掉短影音,但是否有方法,設定合適使用時間、重新審視使用行為,建立良好使用習慣?楊聰財表示,許多人天天滑手機,內容就喜歡看一些,不用動腦的短影音,一則可能不到一分鐘,但專家示警,長期下來觀看這些,短時間、高刺激、密度的影音,容易影響腦部發育,尤其是25歲以下的人,因為大腦前額葉沒有發育完全,這又是掌控情緒、記憶力、專注力的部位,久而久之,也會越來越無法靜心閱讀,進一步影響到生活。
短影音平台普及,確實對大腦產生了影響。其中「多巴胺疲勞」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概念。當觀看短影音時,大腦會因為接收到快速、密集的資訊而持續釋放多巴胺,這會帶來短暫的興奮感和愉悅感。
獎勵系統被過度刺激:長期下來,這種高強度的刺激會讓大腦的獎勵系統變得不敏感,需要更高的刺激量才能獲得滿足。
注意力與專注力下降:由於習慣了快速切換、內容短小的影片,大腦會越來越難以適應需要長時間專注的任務,例如閱讀長篇文章或上課。
戒斷反應:當無法觀看短影音時,大腦無法獲得習慣性的多巴胺刺激,可能會引發焦慮、煩躁、注意力不集中等類似戒斷症狀,進一步強化了成癮的循環。
短影音本身並非「萬惡之源」,關鍵在於使用方式是否過度、是否有察覺自身的心理變化。若使用者在觀影後常出現焦躁、不安、無法集中注意力或自責感,可能已是成癮徵兆。
可用以下幾項措施防範短影音成癮,包括
1.制定每日觀看上限,避免長時間滑動。
2.優先參與實體互動與休閒活動,保持生活平衡。
3.學習查證資訊來源,提升辨別假訊息的能力。
若情況嚴重,應尋求具備「短影音成癮」(Short Video Addiction, SVA)處理經驗的心理健康專業協助。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