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外泌體文獻 網路分享


向榮生技 10 月中旬轉上市,暫定承銷價 50.8 元

去年創新板掛牌上市的向榮生技 10 月中旬改列上市,暫定承銷價 50.8 元,董事長蔡意文表示,向榮生技將成為國內首家上市一般板的再生醫學幹細胞新藥公司,目前營運模式鎖定幹細胞新藥研發、外泌體幹細胞分泌物、細胞生產技術服務等三大主軸。

向榮生技今天舉辦媒體茶敘。向榮生技以「異體幹細胞」為新藥研發主軸,目前有膝骨關節炎、慢性腎臟病、眼部疾病與困難傷口四大新藥研發;向榮生技前十大股東持股比例為59.37%,主要法人股東最大持股為君綺生醫、其次為鑫陽鋼鐵,另外還有曼都國際、妮傲絲翠等。

蔡意文表示,目前膝骨關節炎新藥研發已進入台灣臨床三期收案尾聲,2026年完成試驗,並等結案審查結果後申請藥證。

慢性腎臟病也已完成台灣一與二期臨床試驗結案審查,朝臨床三期申請邁進;慢性腎臟病新藥研發更取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快速審查(Fast Track)資格,她表示,FDA此項資格主要針對尚未滿足醫療需求的嚴重疾病,目的是加速創新療法的開發與審查過程。

她指出,台灣「再生醫療法」與「再生醫療製劑條例」2026年實施,已完成臨床二期的細胞製劑,可申請附款許可的臨時性藥證,將密切配合主管機關子法規與實施進度,爭取膝骨關節炎與慢性腎臟病兩大適應症的臨時性藥證。

除了新藥研發外,向榮同步經營「外泌體幹細胞分泌物」與「細胞生產技術服務」雙主軸業務,營業收入近年穩步提升;外泌體幹細胞分泌物具備專利製程與穩定供應能力,主要作為化妝保養品原料使用,產品已成功外銷至日本市場,並持續拓展至韓國、東南亞等海外地區。

蔡意文說,在國內市場與美髮連鎖集團曼都國際建立策略聯盟,以廣大通路網絡,將外泌體護髮產品推廣至更多消費族群,也預計將此產品推展至寵物市場。而在細胞生產技術服務方面,公司已取得PIC/S GMP細胞製劑藥品先導工廠認證,可提供GMP等級細胞製劑開發、量產與CDMO委託製造及品管檢測等服務。

(作者:何秀玲;首圖來源:向榮生技

延伸閱讀: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向榮生技 (6794-TW) 將於明 (23) 日舉辦改列上市前業績發表會,預計 10 月中旬轉列上市一般板,暫定承銷價 50.8 元,將成為台灣首家上市一般板的再生醫學幹細胞新藥公司。 

向榮生技10月中旬轉一般板上市,暫定承銷價50.8元。(鉅亨網記者劉玟妤攝)

向榮今 (22) 日指出,公司營運模式聚焦幹細胞新藥研發、外泌體幹細胞分泌物,以及細胞生產技術服務三大主軸,並已建立「研發、製造、應用」一條龍再生醫療產業鏈。目前向榮前十大股東持股比例為 59.37%,董監持股比例為 37.95%。 


向榮旗下核心新藥 ELIXCYTE 異體脂肪間質幹細胞製劑,分別針對膝骨關節炎 (ELIXCYTE-OA) 及慢性腎臟病 (ELIXCYTE-CKD) 兩大適應症進行開發。 

董事長蔡意文表示,目前膝骨關節炎新藥研發台灣臨床三期已進入收案尾聲,預計 2026 年完成試驗,後續依照審查結果申請藥證。慢性腎臟病方面,則已完成台灣一 / 二期臨床試驗結案審查,朝申請三期邁進,且慢性腎臟病新藥研發取得美國 FDA 快速審查 (Fast Track) 資格。 

此外,「再生醫療法」與「再生醫療製劑條例」預計 2026 年落地實施,總經理洪懿佩表示,已完成臨床二期的細胞製劑可申請附款許可的臨時性藥證,公司將密切配合主管機關子法規與實施進度,積極爭取膝骨關節炎與慢性腎臟病兩大適應症的臨時性藥證。 

向榮提到,若後續成功取得任一藥證,皆有助公司搶占台灣市場先機,同步推升整體獲利表現。 

向榮進一步指出,除現行推進中的膝骨關節炎與慢性腎臟病適應症外,也評估將應用領域拓展至巴金森氏症與老年衰弱症等高齡相關疾病。 

除新藥開發,向榮同步經營「外泌體幹細胞分泌物」與「細胞生產技術服務」業務,近年營收穩健。向榮指出,外泌體幹細胞分泌物主要作為化妝品原料使用,國內市場與台灣美髮連鎖集團曼都策略結盟,預計將此產品推展至寵物市場,同時也已成功外銷至日本,並持續拓展至韓國、東南亞等海外地區。 

細胞生產技術服務方面,則已取得 PIC/S GMP 細胞製劑藥品先導工廠認證,可提供 GMP 等級細胞製劑開發、量產與 CDMO 委托製造及品管檢測等服務,可滿足客戶從早期開發至後期商業化的需求。 

向榮今年上半年營收 1851.5 萬元,每股虧損 1 元。若以銷售產品營收比重來看,細胞生產技術服務占最大宗,約占 51%,外泌體幹細胞分泌物占 33%,其他占 16%。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吳欣盈提告返還幹細胞案 超基因謝北院釐清事實 – 芋傳媒 TaroNews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朱代東/花蓮報導

圖:林欣榮院長致詞感恩美國、新加坡的專家與臺灣的專家交流經驗/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慈濟醫療法人東區脊髓損傷重建中心與花蓮慈濟醫院舉辦「神經外科脊髓重建國際研討會」,由美國、新加坡及臺灣臨床專家從脊髓電刺激、幹細胞與疼痛治療,探討脊髓損傷治療的創新突破,透過跨國傷友治療實例經驗交流,希望可以幫助到更多的傷友站起來、走路,重建生活自理的能力,找回生命的尊嚴。

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部自2019年6月導入脊髓電刺激器植入手術幫助脊髓損傷病人,之後在2021年11月完成第一例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回輸手術,幫助癱瘓5年的脊髓損傷病友站起來。「行走」對於脊髓損傷病人,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

9月20日上午在花蓮慈濟院舉辦的「神經外科脊髓重建國際研討會」,林欣榮院長蒞會致詞,並感恩美國、新加坡的專家與臺灣的專家交流經驗,他認為透過新科技的幫忙,以及針對傷友個別設計的中西醫復健療程,能對給傷友最大的幫助。

在脊髓電刺激領域,由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神經外科系David Darrow 教授主講「脊髓損傷後功能恢復的硬膜外脊髓電刺激:轉譯醫學進展與臨床觀察」、新加坡國家神經科學中心神經外科部Wan Kai Rui醫師主講「脊髓電刺激於脊髓損傷之應用與角色」以及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部主任蔡昇宗教授主講「應用於上肢運動功能受損脊髓損傷的硬膜外脊髓電刺激」。

關於脊髓電刺激在脊髓損傷患者的臨床應用與研究,David Darrow 教授與團隊是在2017年開始試驗,但他指出,事實上早在1977年就有研究顯示晶片刺激對恢復脊髓部分功能有幫助。他詳細地分享臨床受試者在治療後的反應以及研究發現,包括電極與接觸配置、頻率的調整,依照受試者主觀評分與客觀數據建立模式,安全與能量管理等等。讓與會學員收穫滿滿。

Wan Kai Rui醫師認為脊髓電刺激技術是一項令人興奮的新技術,她也指出在許多研究團隊的成功案例顯示,在脊椎植入電刺激晶片,結合物理治療,病人在站立、甚至行走等運動功能和感覺上都有驚人的改善。儘管治療計畫必須針對病人各自的生活、併發症制定,並進行個人化調整,充滿挑戰,卻也使脊髓損傷從「無法解決的醫療狀況」重新定義為「可解決的科技問題」。

在臺灣最早引進脊髓電刺激術的蔡昇宗主任也指出,電晶片不僅是啟動脊髓網絡,更希望促成更高階網絡重建。手術時,逐一測試電極接觸點,觀察是否能誘發目標肌群(包含臀肌、下肢肌群)的收縮與肌電圖(EMG)增強,並依近端/遠端接觸反應調整。在臨床應用層面,針對仍有殘存運動但站立/行走困難的脊損傷傷友,以脊髓電刺激輔助;對軀幹控制差者,結合電刺激、軀幹及骨盆訓練等混合療法,以改善坐姿穩定;在改善上肢功能上,可以電極強化慣用手功能。

下半場,由光田綜合醫院院長陳子勇主講「細胞治療在脊髓損傷的臨床應用經驗與心得」、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微創脊椎神經外科主任邱正迪主講「脊髓損傷的幹細胞與再生治療」、花蓮慈濟醫院疼痛科主任王柏凱主講「脊髓損傷後的疼痛治療臨床經驗分享」。

陳子勇院長指出,自2020年至今共治療36位頸椎與胸椎的病人, 因治療過程中發現合併腦部受傷的個案腦部反應亦有改善,因此幹細胞治療應可將適應症擴展至腦損傷的細胞治療。他除詳細的說明治療時的臨床手術與給藥流程,也分享多位個案在治療後的進展。

邱正迪主任分享近幾年來,中醫大附醫應用細胞治療幫助脊髓損傷病人的成效及經驗,也提出團隊開發以外泌體作為載體的動物研究發現,易於穿過血腦屏障與脊髓屏障,優於靜脈注射的幹細胞,目前 已申請美國專利,具臨床轉譯優勢。他還分享目前執行的脊髓電刺激手術,對傷友有很明顯的幫助,他很感謝蔡昇宗主任對此療法的指導,同時他強調脊髓損傷治療應把握「越早開越好」的原則,建議在受傷後三十六個月內介入,以期獲得最佳預後。

王柏凱主任指出,脊損傷友常伴隨疼痛,特別是脊髓受傷卻未完全失去功能的傷友,因此神經性疼痛治療可以幫助傷友減輕病苦,而在這領域,他也持續與蔡昇宗主任合作,希望疼痛團隊可以帶給傷友更多的幫助。

最後由傷友曾洺哲分享他的故事「我從脊髓損傷學到的事:一個病人也是一個推動者」,他是第12胸椎、第1腰椎骨折的傷友,去年一月底因為一輛突然迴轉的車讓他閃避不及重創,送醫途中下肢即失去知覺,到院後由骨科主任吳文田緊急開刀,為他清除血塊及骨頭碎片避免神經長時間壓迫更加受損。術後轉往脊髓損傷神經中心,由蔡昇宗主任接手,搶在傷後一年的黃金期治療。如今他拄著拐杖行走自如。有護理背景的他成為東區脊髓損傷醫療重建中心個案管理師,成為傷友的輔導老師。他的故事鼓勵著醫療團隊,也贏得與會者掌聲。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2025/9/20 12:31(9/20 14:40 更新)



示意圖。(圖取自Pixabay圖庫)

(中央社台北20日電)前民眾黨籍立委吳欣盈提告請求超基因公司返還幹細胞及用於提取幹細胞的臍帶血等原物,北院判僅須返還幹細胞,超基因認為獲勝訴判決,感謝法院專業審慎釐清事實與法律真相並表達敬意。

吳欣盈產子後,委託超基因儲存幹細胞,但雙方就合約發生爭執,吳欣盈要求返還「4寶(臍帶血、胎盤、羊膜與臍帶)」及從中擷取的種源幹細胞、已增殖的間質幹細胞未果,去年向台灣台北地方法院提告終止委任契約訴訟。

超基因表示,始終願返還幹細胞,但無法返還臍帶血、胎盤、羊膜與臍帶原物;北院18日判決,超基因公司僅須返還幹細胞,其餘之訴駁回,可上訴。

超基因發布聲明稿表示,本案審理期間,雖承受外界部分誤解與壓力,始終堅持依法處理並恪守契約精神,努力維護儲存家庭權益與資料安全。

超基因說,本案爭點包括臍帶血、胎盤、羊膜與臍帶等生物材料是否應「原物返還」,也暴露吳欣盈對再生醫療專業程序理解不足。

超基因表示,依契約委託保存標的是「分離後的幹細胞」,而非臍帶血或胎盤等原始組織本體。幹細胞分離與製備過程中,原始組織會被消耗,並依法令規定作為醫療廢棄物妥善處理,無返還可能,公司依法依約完成所有程序。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訂閱

超基因說,出於善意,本案審理時曾主動提供提領幹細胞申請單,並願協助返還,但原告仍未依約完成申請程序。

超基因表示,再生醫療所能長期保存並具醫療應用價值者,是經專業分離與製備後的「幹細胞」,而非原始臍帶血、胎盤或羊膜等組織本體,唯有建立正確知識與觀念,才能避免誤解,並將再生醫療專業成果,真正運用於守護健康、造福家庭。(編輯:李明宗)1140920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聖安生醫正以兩個被國際評為前段班的技術平台齊頭並進:三特異性奈米抗體(Tri-specific Nano-Antibody)與 HLA-G 靶向外泌體藥物載體(HLA-G-targeted Exosome Drug Carrier);兩者已獲監管核准啟動臨床,未來三年關鍵在於一期數據是否足以打開早期授權之門。

全球首創三特異性奈米抗體技術,進臨床並獲 FDA 核准

2025 年 9 月 18 日,法人說明資料揭示公司雙主軸的臨床進度與技術脈絡。首先,「三特異性奈米抗體技術平台(Tri-specific Nano-Antibody Platform)」推出全球首個進入臨床(First-in-Human, FIH)的候選藥 SOA101。

該分子同時封鎖腫瘤兩條免疫逃脫路徑,並牽引免疫細胞直搗腫瘤核心;前期在肺癌、結直腸癌、乳癌、卵巢癌、頭頸癌等動物模型皆見存活期延長訊號。SOA101 已獲 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與 TFDA(台灣食藥署)核准,並於醫學中心展開一期試驗;公司以 AI 演算法優化結構與製程,處理多特異性抗體易沉澱、低產率等技術瓶頸。

HLA-G 外泌體載體突破血腦屏障,僅四分之一劑量達等效療效

與此並進,「標靶外泌體藥物載體平台(Targeted Exosome Drug-Delivery Platform)」以 HLA-G 為導航分子,其核心資產 SOB100 能穿越血腦屏障(BBB)、可裝載化療小分子與核酸藥物,相較病毒載體降低基因插入風險,相較 ADC(Antibody-Drug Conjugate)降低藥物脫落與非靶向毒性。

臨床應用例中,SOB101-Doxorubicin 在乳癌模型以市售 Lipodox 四分之一劑量即可達到等效抗腫瘤效果且延長存活;SOB102-核酸藥於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BM)模型呈現 14 天腫瘤幾近清除的強烈訊號。

時程方面,SOB100 已取得 FDA I 期核准、預計 2025 年第 4 季開始收案(4Q25);SOA101 規劃 2025 年 10 月完成首個劑量組,並於 2026 年下半年(2H26)完成劑量爬升。臨床的安全性與耐受性若穩健,後續才能談藥動學(PK)/藥效學(PD)與早期療效訊號。

2 億元首筆授權落袋,對標國際 30 億美元交易瞄準跨國藥廠

公司商業劇本明確:完成 I/IIa 期即推向國際藥廠授權,以簽約金與里程碑金接力支撐後續開發與臨床擴張。已落地的案例之一,是將外泌體裝載小分子之專利製程授權給新加坡 Esco Aster,範圍涵蓋東南亞與紐澳;總對價新臺幣 2 億元,且技術文件交付即認列 2,000 萬簽約金。

就估值參考而言,公司以多起國際交易為對照範本:例如 SOA101 完成一期後,對比Harpoon→Merck(總金額 > 30 億美元)、XmAb→J&J(> 22 億美元)之同類路徑,公司自評早授權價值區間約 5–10 億美元;SOB100 平台則對標 Codiak→Jazz 的合作輪廓,評估市場價值約 3–10 億美元、簽約金可能高達 2,000 至 6,000 萬美元。這些都是以史為鑑的「合理帶」,但也不是保證;唯有臨床數據,能把區間更加收斂確定最終價格。

在資本市場節奏已擘畫的情況下,2025 年第四季申請科技事業核准函、2026 年申請上櫃;若 SOA101 在 2026 年交出 I 期關鍵讀數,將啟動與國際藥廠的正式授權談判,目標 2028 年完成授權。SOB100 若於 2026 年完成一期,2027 至 2028 年力拚授權落地;一切順利則 2029 至 2030 年可望在每股盈餘(EPS)上看見實質貢獻。市場終究是「數字會說話」,沒有營收基礎的公司更要以數據贏得現金流。

諾獎得主加持,聖安一期試驗成敗攸關估值想像空間

技術平台之外,聖安生醫也強調學理與資料的雙重稀缺性。公司指出,兩大平台均入列科睿唯安(Clarivate)相關榜單的全球前十大評比範疇,這讓其敢於採取「一藥多瘤種(One-Drug-Multi-Cancer)」的臨床設計思路;同時,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 Randy Schekman 出任首席科學顧問,為外泌體產品線把關科學路徑與研究設計,並透過學術網絡引介人才。

產能端則與京都大學 Suzuki 教授團隊合作,攻克外泌體產量與一致性這一產業瓶頸;CMC(Chemistry, Manufacturing and Controls)與臨床操作若能「內外兼修」,將有助於在跨國談判桌上爭取更理想的條款。

綜上所述,目前聖安生醫的決勝點在第一期試驗:SOB100 在 2025 年第四季的收案效率與早期安全性、SOA101 的 FIH 劑量爬升節奏(2025 年 10 月、2026 年下半),將成為檢驗兩大平台含金量的第一道關卡。若數據穩定、路徑清晰,「早期授權」這條現金流之路將水到渠成;若偏離預期,估值想像也會隨之壓縮。醫藥開發從不走捷徑,但「一葉知秋」:從監管核准、臨床節點,到簽約金與里程碑金與 EPS 的時程,每一步都彼此扣連、牽一髮而動全身。

參考資訊:法人報告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台北地方法院今(18)日對前民眾黨立委吳欣盈與超基因公司的臍帶血、胎盤、羊膜、臍帶「四寶」返還訴訟案做出判決,法院判定超基因公司必須返還幹細胞,其餘部分駁回,可上訴。


吳欣盈資料照。(圖/中天新聞)

吳欣盈2023年間與超基因公司簽訂儲存合約,委託該公司儲存幹細胞,然而雙方就儲存合約內容產生爭執,吳欣盈要求返還胎盤、羊膜、臍帶、臍帶血等「四寶」及從中擷取的種源幹細胞、已增殖的間質幹細胞,但未獲回應,因此於去年底向台北地方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吳欣盈部分勝訴!提告超基因返還臍帶血等「四寶」一審出爐

吳欣盈資料照。(圖/中天新聞)

對於此次判決結果,吳欣盈在臉書發文表示:「感謝法院給了一個溫暖的擁抱。這一路走來,面對一家拖延協商、指責客戶、單方違法終止契約的公司,法院認定對方公司應返還屬於她與兒子的幹細胞。」

吳欣盈部分勝訴!提告超基因返還臍帶血等「四寶」一審出爐

吳欣盈資料照。(圖/中天新聞)

儘管本次判決未能完全滿足訴求,吳欣盈表示尊重司法,但將持續透過合法途徑提出上訴,以取回完整的「四寶」。她強調,臍帶血、胎盤、羊膜與臍帶不僅是冷冰冰的物品,更承載著她懷胎十月的心血,「母親的愛不能被否認,親情的信物不能被視為廢棄物。」

延伸閱讀
前幸福人壽董座鄧文聰判刑26年!違反保險法案一審宣判
柯文哲開嗆「賴清德、潘孟安手機拿出來」:經得起搞1年沒掛只有我
柯文哲抱歉連累老同學李文宗 當庭哽咽告知「這位同學過世了」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撰文/陳人輔博士 整理/編輯部 版面設計/P

外泌體(exosomes)—— 特別是由間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分泌的外泌體,近年逐漸成為再生醫學與細胞治療領域的重要焦點。由於外泌體能夠攜帶多種蛋白質、脂質與核酸,並具備跨細胞溝通與調控能力,因此被視為潛在的無細胞治療平台。然而,雖然歐美多數國家已開始針對外泌體進行藥政管理,日本卻因法規架構的特殊性,使外泌體處於模糊不清的法律地帶。

 

近期報導指出,日本外泌體產官學界雖展現出高度興趣與技術投入,但同時也面臨四大挑戰:技術變動快速、法規不明確、創新動能不足,以及缺乏符合 GMP 的大規模生產與代工(contract development and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 CDMO)體系。本文將從日本現行再生醫療法律背景、外泌體定位困境、臨床應用現狀與風險、以及專家呼籲的改革方向進行探討,並推敲未來發展的可行性。


 

日本再生醫療法規背景

日本於 2013 年建立所謂的「再生醫療三法」,包括《再生醫療推進法》(Act on the Promotion of Regenerative Medicine, PRM Act)、《再生醫療安全性確保法》(Act on the Safety of Regenerative Medicine, ASRM)、以及《醫藥品醫療機器法》(Pharmaceuticals and Medical Devices Act, PMD Act)。這三部法律奠定了再生醫療產品從研發、製造到臨床應用的完整監管架構。ASRM 以風險分級為核心,將再生醫療技術分為三級,最高風險須經中央級審查,最低風險則由診所層級執行。PMD Act 則訂定「有條件與時限性核准制度」,允許創新療法先行上市,再透過追蹤收集數據以決定正式核准。這套制度被視為平衡創新與安全的典範,並在全球再生醫療政策中極具示範。

 

然而,這一架構主要針對「細胞」與「基因修飾細胞」設計,對於外泌體這類「細胞衍生物」卻缺乏明確定義,導致外泌體或其他胞外囊泡在日本臨床應用上缺乏法規依據。

 

外泌體的控管真空與挑戰

外泌體及其他胞外囊泡的非細胞特性,使其既不屬於細胞治療產品,也不完全符合藥品或醫療器材的分類。雖然美國 FDA 將外泌體視為生物製劑,歐盟則歸為先進醫療產品(advanced therapy medicinal products, ATMPs)管理,但在日本,外泌體並未納入 ASRM 的規範。這使得臨床醫師可依臨床自由裁量(clinical discretion)提供外泌體療法,而僅需參考日本再生醫學會與日本胞外體學會提出的非強制性指引。

 

日本學者已將外泌體臨床發展面臨的挑戰歸納為四點:

  1. 技術發展過快,導致標準化與再現性難以維持。
  2. 缺乏明確法規,使研究者與臨床端對申請與執行流程感到困惑。
  3. 創新驅動力雖強,但未形成持續性產業動能。
  4. 日本在符合 GMP 的大規模外泌體生產上嚴重不足,缺乏具備規模化製造能力的專業 CDMO,導致外泌體難以真正推進至臨床試驗與上市階段。

 

在法規空白的背景下,日本外泌體療法已快速擴散至臨床實務。據調查,截至 2023 年已有超過 600 間醫療機構提供外泌體或幹細胞培養液衍生療法,涵蓋抗衰老、美容、育髮與慢性疾病緩解等領域。這種「灰色醫療市場」雖展現外泌體的市場需求,但卻潛藏嚴重風險。由於缺乏上市前審查與上市後監管機制,治療過程中的副作用與不良反應難以追蹤。有研究報告指出,部分患者在接受外泌體治療後,出現腫瘤惡化甚至死亡的案例,但由於沒有制度化的監測與通報機制,難以進行系統性的風險評估。

 

這種狀況突顯日本與歐美法規的差異。歐盟的 ATMP 框架要求外泌體產品必須通過嚴格的臨床試驗與藥政核准,美國 FDA 也已明確表示任何外泌體相關療法需以藥品途徑申請。相較之下,日本現行體系的鬆散性,使外泌體應用處於未受控狀態,既可能加速技術擴散,也可能放大風險。

 

外泌體產品的異質性是另一大挑戰。不同來源的間質幹細胞,如:骨髓、臍帶或胎盤,其外泌體組成差異顯著,攜帶的 miRNA、蛋白質與脂質分子組成可能影響其生物效應。此外,純化方法的不同,如:超高速離心、尺寸排阻色層或免疫磁珠法,也會導致外泌體品質不一致。這些差異使得外泌體在臨床應用中的再現性不足,進一步增加控管困難度。

 

對於這些問題,日本現行的「再生醫療雙軌制」(ASRM+PMD Act)並未提供足夠工具來處理。外泌體既無法像細胞治療般進行風險分級,也無法套用傳統藥品的管線標準,因此法規制定者面臨如何正確定位外泌體及其他胞外囊泡的難題。

 

專家呼籲與改革方向

日本學界已針對外泌體法規的空白發出警告。京都大學團隊在《Stem Cell Reports》發表的評論中指出,外泌體必須盡快被納入正式的藥政管理架構,否則患者將長期暴露於未經驗證的療法之中。專家建議,日本應建立外泌體及其他胞外囊泡專屬的法規類別,制定明確的品質控管標準,涵蓋來源細胞、純化流程、產物表徵與功能性測試。此外,還需導入上市後監測與不良事件回報制度,以確保臨床安全性。

 

同時,業界呼籲政府應支持建立 GMP 等級的大規模外泌體及其他胞外囊泡製造平台,並引導產學合作,培養具備跨領域能力的 CDMO。唯有如此,外泌體療法才能真正邁向國際舞台,並與歐盟、美國等法規接軌。

 

總體而言,日本外泌體臨床應用的快速擴張,與現行法規的落後性形成強烈對比。雖然外泌體帶來巨大的醫療潛力,但缺乏監管與品質標準已對患者安全構成威脅。未來日本若要在外泌體領域維持國際競爭力,必須進行制度性改革,包含:建立外泌體及其他胞外囊泡專屬法規、完善品質控管、強化不良事件追蹤、推動 GMP 生產平台,以及加強與國際規範的接軌。這些措施將有助於日本在確保病患安全的同時,推動外泌體臨床應用的正向發展。

日本外泌體臨床發展與法規挑戰

 

 

日本外泌體臨床發展與法規挑戰

陳人輔 博士

現任世勛國際生醫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暨科研總監|英國諾丁漢大學生物醫學博士|國立陽明大學口腔生物所碩士|致力於成人及胚胎幹細胞、再生醫學、幹細胞生長因子、美容再生醫學等相關領域進行研究與實際應用,曾於香港擔任亞太幹細胞研發副總及科技新報科學顧問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9月10日 Genet新聞 【逸達】Camcevi三個月劑型美國藥證里程金助攻8月營收1.42億元、【麗豐】連3月單月營收正成長8月營收3.23億元、【永立榮】8月營收達1,067萬元 月增77.87% 年增186.96%、【2025年8月營收快報】月增年增: 竟天、雲象科技、醣基、逸達、漢達,【9/9日跌幅】奈米醫材(-8.28%)、通用幹細胞*(-8.10%)、視陽(-7.69%)

Genet國際報導:
《基因療法》基因療法夯,但心血管疾病適應症領域仍一片荒蕪,監管架構仍在建立中(新聞連結)
《乳癌》競爭羅氏Kadcyla!! BioNTech 和 DualityBio 宣布 ADC 候選藥物 BNT323/DB-1303三期臨床試驗達到 HER2 陽性轉移性或不可切除乳癌患者無惡化存活期主要終點(新聞連結)

Genet國內新聞:
永立榮(6973)8月營收達1,067萬元 月增77.87% 年增186.96%,單月再創歷史新高 永立榮加速拓展海外新藍海,以GMP產能掌握全球版圖布局,東南亞市場成下一個營運爆發點(9/9日股價41.1元)(新聞連結)
麗豐-KY(4137)連3月單月營收正成長,8月營收3.23億元,月增4% 年減2.08% 中國消費心態結構轉變,明星新品與高標準門店管理帶動單店效益提升(9/9日股價110元)(新聞連結)
共信-KY(6617) 8月營收為新台幣431萬元 月增53.65% 年增35.71% 年月雙增創新高 PTS302擴大新適應症開發(9/9日股價99.5元)(新聞連結)
《Genet法說筆記》保瑞(6472)2025年上半年營收93.47億元獲利EPS 19.5元,三項學名藥2025年底至2026年初上市(9/4日股價737元)(新聞連結)
《Genet法說筆記》保瑞(6472)回應5大提問: 下半年是否有資本支出或擴充產線的規劃?第二季營收跟月營收有落差原因?下半年的毛利率?(9/4日股價737元)(新聞連結)
逸達生技(6576)Camcevi三個月劑型美國藥證里程金助攻8月合併營收新台幣1.42億元,創歷史單月次高 月增1501% 年增640.8%(9/9日股價83.6元)(新聞連結)

生技公司買賣超與漲跌幅:
《日法人買超》9/9(二)外資買超前三名:藥華藥(575張)、台肥(425張)、皇將(425張) (新聞連結)
《日法人賣超》9/9(二)外資賣超前三名:合一(-598張)、益安(-519張)、健喬(-504張) (新聞連結)
【日漲幅】9/9漲幅排行榜:大研生醫(+38.61%)、雲象科技(+12.12%)、雷虎生(+10.04%)(新聞連結)
【日跌幅】9/9跌幅排行榜:奈米醫材(-8.28%)、通用幹細胞*(-8.10%)、視陽(-7.69%)(新聞連結)
【生技股當沖排行】9/9日:康霈*(56%)、康那香(51%)、睿生光電(44%)、恆大(39%)、全福生技(29%)、台康生技(28%)(新聞連結)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service@sunmedia.tw (商傳媒 SUN MEDIA)

商傳媒|記者張瑞珊/綜合報導

近年來保養品研發不斷進步,「外泌體」成分受到國際關注。全台連鎖藥局領導品牌大樹藥局,宣布推出 Rèxos 若瑟外泌體系列,涵蓋化妝水、乳液、精華液、面膜與養髮液等多項商品,為消費者帶來多元化的保養選擇。

外泌體科技應用於保養領域

外泌體是細胞分泌出的奈米級囊泡,近年已被研究應用於多種科學與保養領域,因其分子小、穩定性高而受到矚目。大樹藥局此次推出的 Rèxos 若瑟外泌體系列,以「人類來源外泌體」為特色,並搭配多種複方成分,經過安全檢驗程序,提供日常保養的全新體驗。

專業團隊研發、品質嚴格把關

Rèxos 若瑟系列由艾萬霖生技研發,並邀請具公共衛生專業背景的林奏延醫師擔任研發顧問,確保產品在製程與品質上符合高規格要求。所有原料及製程皆依規定完成檢驗與登錄,產品上市前亦通過相關安全性評估,讓消費者能安心選用。

系列商品多樣,滿足日常保養需求

此次推出的 養髮液、化妝水及乳液,延續既有的精華液與面膜,形成完整保養系列。養髮液中加入咖啡因、胜肽、氨基酸等多重成分,設計為日常頭皮與髮根保養;化妝水及乳液則搭配透明質酸、海醣蛋白等保濕成分,提供肌膚滋潤呵護,協助維持清爽與舒適感。

大樹藥局全台門市上架

大樹藥局秉持「創造顧客更健康的生活」理念,不斷引進創新產品與科技。Rèxos 若瑟外泌體系列現已於全台大樹藥局門市陸續上架,消費者若有需求,可洽詢專業藥師,選擇適合自身的日常保養品項。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