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健康文獻 網路分享


▲國泰健康管理數據部智能發展-陳丁碩受邀上台發表。(圖/業者提供)

【報新聞/記者羅蔚舟報導】
國泰健康管理在代謝症候群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成果!邀請醫師、營養師與數據部團隊共同研究以12週智慧健康介入計畫,實證「精準個人化」、「提升持之以恆的動力(強化依從性)」、「短期內觀察改善」三大核心策略,在短短 8 週即可觀察到參與者腰圍、血脂等代謝健康指標的顯著改善(本計畫研究成果僅適用於特定參與樣本)。憑藉實證數據與創新策略,團隊遠赴新加坡參與國際健康照護品質與安全論壇,展現台灣智慧健康的新典範。

國泰健康管理12週代謝改善研究計畫 登上國際健康照護論壇舞台展現台灣智慧健康新典範 – 報新聞 Mega News
▲國泰健康管理數據部智能發展-陳丁碩受邀上台發表(圖/業者提供)

█研究亮點:12週代謝症候群計畫展現成效
國泰健康管理以「依從性才是決定代謝改善的關鍵因子」為核心設計的 12週 AI 驅動標準化代謝健康介入計畫,並結合數位紀錄、遊戲化機制與個人化營養建議,全面提升參與者的參與動機與介入成效。

這項研究計畫成果顯示,高依從性參與者在第 8 週即可觀察到代謝健康指標的顯著改善,改善幅度幾乎是低依從者的兩倍:腰圍減少可達 3.3 公分、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下降 9.9 mg/dL、三酸甘油酯降低 26.6 mg/dL。

實證數據也顯示90%的參與者給予 4 分以上評價(滿分 5 分),94%參與者認為營養師與互動提醒最有幫助,最終,超過三分之二的參與者認為自己有明顯改善——不只是體重減少,更是對日常健康行為有了更高的自覺。

█國際肯定 台灣智慧健康新典範
憑藉此計畫的實證數據與創新策略,國泰健康管理團隊前往國際健康照護品質與安全論壇(International Forum on Quality and Safety in Healthcare)發表研究成果展現在智慧健康介入與數據應用上的國際競爭力。該論壇由《英國醫學期刊》(BMJ)與美國健康照護促進協會(IHI)共同主辦,是全球健康照護界重要的學術與實務交流平台,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醫療及健康專家與從業者共襄盛舉。

█以數據驅動人本照護 打造醫療永續創新解方
國泰健康管理表示:「此次至國際舞台,不僅肯定了團隊將數據分析與健康管理實務結合的能力,也展現台灣在精準健康、個人化介入與依從性提升上的創新成果。我們將持續以科學數據為基礎,讓健康管理不再只是一次性的檢測,而是持續而專業的顧問式服務,協助每一位客戶真正邁向更全面、更長遠的健康生活。」

author avatar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養肌養心促進健康 金大幫助教職員找回平衡與活力


發布日期:


記者:

許加泰/綜合報導。


點閱率:99


金門大學舉辦教職員健康促進活動。(金大提供)


國立金門大學舉辦一場「養肌養心 Let’s Go」健康促進活動,透過有趣動感的運動紓壓課程,幫助教職員在忙碌工作中找回平衡與活力。
金門大學指出,為促進教職員工心理健康與體能發展,學務處身心健康中心與人事室共同舉辦教職員健康促進活動,前進「KIN人MEN健身中心」,延請專業教練為教職員安排豐富課程。
金大指出,這一場「養肌養心 Let’s Go」健康促進活動,是「校園心理健康促進計畫」的一環,並配合學校員工協助方案(EAP),活動一經推出,受到熱烈反響,認為對舒緩工作壓力極有助益,不僅報名者全員到齊,還有許多向隅者,希望校方能多舉辦相關活動。
金大表示,該項活動特別選在學校周邊的「KIN人MEN健身中心」,活動共分為三場次進行,安排專業教練楊大竣、成竑興帶領,課程內容包含有氧運動、重量訓練與拳擊課程,讓教職員體驗多元的運動型態。此次共有37位教職員報名參與,學員很感謝校方此次的安排,三項課程內容豐富有趣,不僅提升身體活力,有效釋放工作與情緒壓力,為自己帶來滿滿的正能量,更希望此類活動多多益善。
金大校長陳建民指出,金大相關校務推動都有賴教職員工戮力以赴,校方有責任提供良好職場,維護教職員工同仁的身心健康。學務處身心健康中心與人事室合作辦理這項活動,未來將持續辦理更多元的課程,讓校內教職員工身心健康在職場中深耕落實。
金大學務長董燊表示,這次活動結合運動與心理健康,是校方持續推動教職員照護政策的重要一步,未來也會規劃更多元的活動,讓大家在工作與生活中取得更好的平衡。人事室主任薛永固也指出:透過員工協助方案,希望提供教職員一個更有支持性的工作環境,讓健康成為工作效能與幸福感的助力。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營養師王證瑋表示,葡萄籽富含OPC,能抗氧化、鞏固微血管彈性、改善眼睛乾澀,其中的植化素還能對抗紫外線與藍光;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常常看手機、追劇、加班,眼睛酸脹又乾澀?別擔心!營養師王證瑋於臉書專頁「營養小當家_阿罐營養師」發文分享護眼營養素─葡萄籽。它富含OPC,能抗氧化、鞏固微血管彈性、改善眼睛乾澀,其中的植化素還能對抗紫外線與藍光,與葉黃素搭配,眼部照護更全面。

王證瑋指出,說到護眼,大多數人會想到葉黃素、玉米黃素,但其實葡萄籽是個低調又厲害的角色。不只能抗老、養顏,對眼睛微血管與視力健康也有幫助。他列出以下5個護眼關鍵:

葡萄籽好處多 OPC強效抗氧化

●富含OPC強力抗氧化:葡萄籽含有的「原花青素(OPC)」,是目前已知的天然抗氧化物之一,有助於中和自由基、延緩眼睛細胞老化,尤其對長時間用眼者非常重要。

●強化微血管健康:OPC能鞏固微血管彈性,對眼底血管健康尤其有幫助,有助於預防視網膜微血管病變(如黃斑部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

●改善眼睛乾澀與疲勞感:抗氧化作用能緩解眼睛因藍光或環境刺激造成的疲勞與不適,讓人更耐得住螢幕轟炸。

●協助對抗紫外線與藍光傷害:葡萄籽中的植化素對抗自由基的能力有助於抵擋紫外線與藍光對眼睛的慢性損傷,提升日常視覺防護力。

●與葉黃素等營養素搭配,護眼更完整:葡萄籽不是單打獨鬥型選手,與葉黃素、玉米黃素、鋅等營養素搭配使用,可建立更全面的視覺健康屏障。

王證瑋建議,若希望透過攝取葡萄籽明顯改善眼睛健康,需每日補充,持續至少4-8週以上才會見效。購買上,最好選擇有標示OPC濃度≧95%的葡萄籽萃取產品,效果與品質更穩定。

另外,他提醒,葡萄籽雖為天然來源,但仍需注意攝取量,尤其正在服用「抗凝血劑」或有「凝血異常」問題者應諮詢醫師後再使用。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血管外科專任醫師袁于婷表示,只要民眾的工作屬於直立狀態,血液往下堆積,就有機會產生靜脈曲張風險;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醫師,我的工作不是站著,也沒有坐著,走來走去也有靜脈曲張的風險嗎?」對此疑問,禾馨民權婦幼診所血管外科專任醫師袁于婷表示,只要民眾的工作屬於直立狀態,血液往下堆積,就有機會產生靜脈曲張,而且,一旦有靜脈曲張困擾,一年四季都是治療的好時機。

袁于婷在臉書專頁「微創靜脈曲張女醫師 袁于婷」發文表示,靜脈曲張的風險因子除了遺傳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久站。一位病人表示自己是服務業,工作型態在餐廳,必須端著盤子,來來回回地走來走去,以為走路血液就會流動,不算久站,也不容易罹患靜脈曲張。

袁于婷說明,走路的確會讓血液流動,也是健康行為;只是走動和站立時,人體的血液都會受到地心引力的影響,會有一個往下的趨向,所以對於靜脈曲張來說,久站和一直走路,都是風險因子。

她接著說,地心引力是最大的剋星,它不只會讓臉皮下垂老化,也會驅使血液堆積在腿部,只要你站起來,是直立的狀態,地心引力就會讓血液往下堆積,久了以後再搭配下肢血管的瓣膜閉合較不好,血液要留回心臟就更難。回流心臟難,下肢就會堆積更多的血液,久了以後惡性循環,變成靜脈曲張。

可能有民眾會說,既然這樣就都不要走路跑步了。袁于婷補充,也不要矯枉過正,走路、跑步這些正常的運動,對身體是好的,只是如果有靜脈曲張的體質,要稍微注意保養就好。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近年來,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人類壽命不斷延長,高齡化社會已成為全球趨勢。然而,伴隨著年齡增長而來的健康問題也日益受到重視,其中,「體弱」(Frailty)已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年輕族群也可能面臨體弱的威脅,並導致更高的死亡和急診住院風險。

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即使是年輕的成年人,如果出現體弱的症狀,其死亡和急診住院的風險也顯著高於健康同齡人。這項研究凸顯了及早識別和介入體弱的重要性,不論年齡大小,都應將體弱視為重要的健康指標。## 體弱的定義和評估:

及早發現才能有效介入

體弱並非單指身體虛弱,而是一種生理儲備下降的狀態,使個體更容易受到壓力事件的影響,例如感染、跌倒或手術。常見的體弱症狀包括:

非意圖性體重減輕: 短期內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
疲倦感: 持續感到疲勞,缺乏活力。
肌肉無力: 握力下降,難以完成日常活動。
行走速度緩慢: 步伐變慢,容易跌倒。
活動量低: 減少參與社交活動和日常活動。

目前,臨床上常使用「體弱量表」或「體弱指數」等工具來評估個體的體弱程度。透過這些評估工具,可以更客觀地量化體弱的程度,並作為制定個人化介入策略的依據。

年輕體弱者的風險:不容忽視的健康警訊

研究指出,即使是年輕的成年人,體弱也會顯著增加其死亡和急診住院的風險。相較於健康同齡人,體弱的年輕人更容易因感染、跌倒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住院治療,甚至導致死亡。這項發現提醒我們,體弱並非老年人的專利,年輕人也需要關注自身的體弱狀況,並積極採取預防措施。

此外,研究也發現,年輕體弱者更容易罹患慢性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這些慢性疾病會進一步加劇體弱的程度,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導致更高的死亡和失能風險。

預防和介入策略:多管齊下,提升健康韌性

面對日益嚴峻的體弱挑戰,我們需要採取多管齊下的策略,從預防、早期診斷到治療,全面提升個體的健康韌性。

預防措施:

規律運動: 維持適度的運動習慣,可以增強肌肉力量,提升心肺功能,降低體弱的風險。
均衡飲食: 攝取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有助於維持身體機能,增強免疫力。
充足睡眠: 良好的睡眠品質可以幫助身體修復,提升抗壓能力。
積極參與社交活動: 保持社交連結可以提升心理健康,降低孤獨感和憂鬱症的風險,進而降低體弱的風險。

早期診斷和介入:

定期健康檢查: 透過定期健康檢查,可以及早發現潛在的健康問題,包括體弱。
體弱評估: 使用專業的體弱評估工具,可以更準確地評估個體的體弱程度,並制定個人化的介入策略。
多專業團隊合作: 醫師、護理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等多專業團隊合作,可以提供更全面的照護,幫助個體改善體弱狀況。

未來展望:精準醫療,個人化照護

隨著科技的進步,未來在體弱的診斷和治療方面,將更注重精準醫療和個人化照護。例如,透過基因檢測和生物標記等技術,可以更精確地預測個體的體弱風險,並制定更有效的個人化介入策略。

此外,人工智慧和大數據分析等技術的應用,也有助於提升體弱的早期診斷和預防效率。透過分析大量的健康數據,可以更準確地識別高風險族群,並提供更精準的健康管理建議。

我的觀點:

體弱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健康問題,它不僅影響老年人,也威脅著年輕族群的健康。及早識別和介入體弱,對於提升個體的健康韌性,降低死亡和失能風險至關重要。我們需要加強公眾對體弱的認識,推廣健康的生活方式,並鼓勵定期健康檢查和體弱評估。同時,也需要投入更多資源於體弱的研究,開發更有效的預防和治療策略,以應對未來日益嚴峻的體弱挑戰。唯有透過個人、家庭、社會和政府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降低體弱的發生率,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Newsflash | Powered by GeneOnline AI
原始資料來源: GO-AI-6號機 Date: August 26, 2025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經濟部長郭智輝疑因肝病變閃辭獲准,據了解,他已於日前再赴醫院詳細檢查。(資料照)

李惠芬/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經濟部長郭智輝閃辭,疑因8月初健檢時發現肝病變,據醫師當時評估為癌變徵兆,也傳出他已接受正子斷層造影(PET)檢查。根據國泰醫院衛教資料指出,肝癌大多數病人臨床上似乎都非常健康,幾乎無早期徵兆或症狀。

國泰醫院表示,肝癌的臨床症狀大致可分為:無特殊臨床症狀型、明顯型、肝硬化型,尤其是小型肝癌在被診斷時幾乎都沒有特殊的臨床症狀,或只是輕微的易倦怠、上腹部不舒服,同樣的,有少部分的大型肝癌雖然腫瘤很大,但臨床上病人也可以沒有特別的臨床症狀存在。

到了患者甚至可自己摸到腹部腫塊,且常合併有倦怠、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疼痛,較有病識感。但大多有長期的慢性肝炎史或早已被診斷為肝硬化,突然在短期內病情惡化,如黃疸加深、產生腹水等。

根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衛教資料表示,預防肝癌要掌握7個要點:

●體重控制:與肥胖相關的癌症遍及全身,包括食道、胃、大腸直腸、肝膽胰、腎臟、子宮內膜、卵巢、乳房、甲狀腺、腦膜與多發性骨瘤。減重可從控制飲食及規律運動做起,如果飲食加運動陷入瓶頸,體重一直居高不下,可與醫師討論是否有使用處方藥或施行減重手術的必要。切記,不可隨便使用坊間的來源不明減肥藥。

●少坐多運動:運動不足也和癌症有關,包括大腸癌、肝癌、胃癌與乳癌。建議每週至少要有5天各做30分鐘的有氧運動(如:跑步、騎腳踏車),如果覺得太枯燥,可以多加入一些其他類型的運動。平常沒運動習慣的人要循序漸進,並在運動前後做好熱身與緩和運動,避免運動傷害。

●不要過度飲酒:飲酒量越多或越長時間的飲酒,都可能增加罹癌風險,研究發現,甚至1天飲用10公克的酒精都會增加多種癌症發生率,包括口咽癌、喉癌、食道癌、直腸癌、肝癌、乳癌等。雖然1天飲用1杯紅酒被認為對心血管有益,但其實任何程度的酒精暴露都可能會產生癌症,所以還是要小心好處變壞處。

●安全性行為:由於B型╱C型肝炎病毒可能經由性行為、體液或血液傳染,因此安全性行為可以降低罹患肝癌的風險。安全性行為包括避免多重性伴侶、使用保險套等。

●不要共用針頭及避免刺青:共用針頭與刺青都是會經血液傳染病毒的途徑,因此要避免施打毒品與刺青。若已有藥物成癮,切勿共用針具,更應循合格醫療管道取得替代療法或戒斷治療。如果要刺青,務必先確認業者用的是不重複使用的拋棄式針具。

●注射疫苗與抗病毒藥物:針對肝癌,B型肝炎疫苗可以有效預防大部分的B型肝炎病毒感染,進而減少肝臟細胞癌化的機會。對於已經是B肝或C肝帶原者的人來說,適當的抗病毒治療也可以減少肝癌的發生。

●定期檢查:慢性 B、C 型肝炎帶原者應定期追蹤抽血加上腹部超音波檢查,才能早期發現病灶,早期治療。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農糧署表示,顏色偏黃/翠綠的芭樂代表甜度較高,色澤青綠則是脆度較高。(資料照)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台灣的國民水果芭樂,其實是從中南美洲來的,農糧署表示,它的正式名稱是番石榴,挑選時選擇顏色偏黃/翠綠,代表甜度較高,色澤青綠則是脆度較高。營養師高敏敏提到,芭樂富含礦物質鉀,可預防心血管疾病,還能降血壓、消水腫,此外因為芭樂高纖維且有充足水分,能刺激腸胃蠕動,幫助排便順暢不卡關。

農糧署在臉書專頁「鮮享農YA – 農糧署」發影片說明,帝王芭樂靠近圓形、珍珠芭樂靠近水滴狀,頭比較小,屁股比較大。挑選芭樂要先看它的表皮外觀有沒有病蟲害,好不好吃看果皮,表皮紋路凹凸明顯,摸起來有點粗糙的芭樂比較好吃。判斷脆度時,用大拇指輕輕按壓芭樂屁股,看會不會軟軟的、還是硬硬的來判斷成熟度。

芭樂保存

農糧署提醒,芭樂的塑膠袋/泡棉不要拆,可以保持裡面的水分,密封後放置冰箱,可延長保存期限。切記芭樂不能跟香蕉、蘋果、芒果等會產生乙烯的水果放在一起,會導致芭樂快速催熟,因此不耐儲存。

芭樂創意料理

●番石榴炒飯

材料:米飯、芭樂丁、火腿丁、蔥、雞蛋、胡椒粉、醬油、豬油。

步驟:起鍋熱油,加入少許油,將雞蛋煎至半熟,加入火腿丁、炒至香味出來,加入米飯,再加入少許胡椒、少許醬油,起鍋前加入芭樂丁,最後加入蔥花再起鍋。

●芭樂檸檬荔枝凍飲

材料:芭樂、檸檬汁、荔枝凍、冰塊。

步驟:將芭樂放入果汁機,打成汁備用,如果沒有果汁機,也可以直接使用芭樂汁,接著放冰塊,加入芭樂汁、荔枝凍、少許檸檬汁,即完成。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港星呂頌賢(左)2個月前細菌性肺炎進ICU搶命,幸好搶救回來,亞東醫院胸腔內科醫師鄭世隆說,儘快查出哪一種菌種,進行抗生素治療。(取自呂頌賢微博)

李惠芬/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港劇《笑傲江湖》中的令狐沖港星呂頌賢,日前曾一度病危送進加護病房,因受到細菌性肺炎感染,在中國住院2週,消瘦了18公斤。亞東醫院胸腔內科醫師鄭世隆指出,細菌性肺炎佔所有肺炎的10%到30%,若及時治療,使用抗生素7到10天之後就可以痊癒。

鄭世隆在亞東醫院衛教資料分享,肺炎又分為病毒性肺炎和細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的症狀比較輕微,患者大多會出現輕微的呼吸不順;至於細菌性肺炎常見的細菌包括鏈球菌、流行性感冒嗜血桿菌、與肺炎鏈球菌等。常常會趁著患者感冒時併發。患者會出現發高燒、嚴重頭痛、呼吸困難、倦怠等症狀。

感染肺炎後該如何治療?鄭世隆說,如果是細菌感染引發的肺炎,醫師會以抗生素治療,如果是病毒引發的肺炎,目前尚無特效療法,通常是針對症狀做支持性療法,例如嚴重呼吸衰竭就必須使用呼吸器來維持呼吸。

預防肺炎 醫:掌握6要訣

●要定時運動:視身體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像是游泳、快走等,建議1個星期做3次運動,一次持續30分鐘,可促進心肺功能。但是要記得,秋冬季節的清晨溫度比較低,可選擇比較溫暖的時段,不必勉強在清晨作運動。

●注意均衡飲食:飲食多樣化,可以幫助我們從各種食物中攝取不同的營養素,截長補短。

●多喝水: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多喝水,有助於身體代謝毒素。

●勤洗手:有不少細菌和病毒,都是透過接觸傳染。尤其在出入公共場所之後,回家記得要更換衣物並洗手,以保護家人。

●要控制好慢性病:慢性病如果控制不好,會讓人體常處在不穩定的狀態,使得免疫力下降,不利於抵抗致病菌。

●不要忽視小感冒:感冒表示身體已經有病菌入侵,尤其是屬於免疫力比較差的老人們更是要小心謹慎,千萬不要忽視感冒的嚴重性,以免引發二次感染。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引述研究表示,喝咖啡可提升正向情緒,尤其起床後飲用不僅醒腦,還能刺激多巴胺釋放,為好心情加分;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早上喝杯咖啡除了提神,對很多人來說,也是身體啟動開機的儀式。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引述國外研究表示,喝咖啡或茶之後,正向情緒會明顯提升,效果最好是在起床後2個半小時內,不僅可讓頭腦清醒,也能刺激多巴胺(dopamine)和正腎上腺素(noradrenaline)的釋放。換句話說,早晨這杯咖啡不只是提神飲料,還是心情加分的小幫手。

起床後2個半小時內飲用效果佳

咖啡真的能讓人比較快樂嗎?或者只是心理作用?張家銘於臉書專頁「基因醫師張家銘」發文指出,據2025年1篇刊登在《Scientific Reports》的研究給了答案。研究發現,喝咖啡或茶之後,人的正向情緒會明顯提升,像是覺得更開心、更有活力、更滿足;尤其是起床後2個半小時內飲用,效果最好。

不過,張家銘表示,研究也發現,咖啡對於「壞情緒」的影響沒那麼穩定,這代表咖啡比較像是將人推向好心情,但不一定能把壞心情趕走。若本來就覺得很焦慮或憂鬱,咖啡不是解方,它頂多是「助攻」好心情的因子。想要穩定情緒,還是需要靠睡眠、運動、人際互動等,必要時也需要專業協助。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說,據研究推測,咖啡因會阻斷腺苷受體,刺激多巴胺和正腎上腺素的釋放,像是幫身體按下切換到白天模式的按鈕;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研究:早晨咖啡有助阻斷腺苷受體

為什麼早晨的咖啡特別有效?張家銘說,研究推測有幾個原因:

●第一:經過一整晚沒喝咖啡,正好把累積的低落能量補回來。

●第二:很多人早上固定會喝,光是期待就能讓心情變好。

●第三:咖啡因會阻斷腺苷受體(adenosine receptor),刺激多巴胺(dopamine)和正腎上腺素(noradrenaline)的釋放,還會跟我們的生理時鐘(circadian rhythm)互動,像是幫身體按下「切換到白天模式」的按鈕。

此外,研究還發現,人在很累的時候,咖啡帶來的情緒提振更明顯,這與熬夜隔天靠咖啡「救命」的經驗完全吻合。更有意思的是,不管是每天必喝的咖啡控,還是偶爾喝一杯的人,咖啡對情緒的效果都存在。這代表它不是只有對「咖啡因上癮的人」才有用,也不是喝越多越好,而是要抓對時間喝,效果才最佳。

張家銘提醒,咖啡帶來的快樂其實是短期加分,並非長久解方。真正能讓心情穩定下來的,還是要靠生活觀念上的調整,規律的作息、均衡的飲食、固定的運動,加上健康的人際關係,才是根本。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楊斯涵指出,面對血糖失控,首先要接住情緒;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血糖怎麼又突然飆高?許多糖尿病患者在面對血糖起伏時,常感到無力甚至想放棄。營養師楊斯涵於臉書專頁「楊斯涵營養師的美味生活」分享,曾有病友因血糖降不下來而落淚,擔心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夠好,甚至害怕立即出現併發症。她提醒,糖尿病就像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除了管理數字,更要學會與情緒和平共處。5招戰勝血糖焦慮:先接住情緒、找出「暫時高」的原因,善用數據當工具,讓小調整更持久;並且讓醫療團隊知道你的焦慮。

楊斯涵指出,面對血糖失控,首先要接住情緒:允許自己害怕、難過,因為這是身心在壓力下的正常反應。若覺得過於焦慮,也可以給自己一天或半天的喘息時間,不必時時盯著血糖數字。

接著,應找出暫時升高的原因。短期因素如感染、壓力、荷爾蒙變化、睡眠不足或用藥調整,都可能導致血糖上升。若能釐清原因,就能更快對症處理,也不會一味將責任歸咎自己。

糖友應善用數據當工具,讓小調整更持久;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此外,她提醒病友,血糖是工具,不是成績單。它就像導航儀,指引方向而非評斷努力。特別是連續血糖監測(CGM),能幫助糖友觀察整體血糖曲線,而不僅是單一數值。

在生活調整上,「小改變比大翻盤更持久」,不要一次追求完美,而是專注在一步步的改善。最後,她也鼓勵病友,若有焦慮或困難,應主動告訴醫療團隊,讓醫師、營養師或糖尿病衛教師協助找到更合適的藥物與生活策略。

楊斯涵強調,血糖控制不是一場孤軍奮戰,而是與自己、與醫療團隊一起走的長期過程。她提醒所有糖友:「先接住情緒,再面對數字,才能在這場馬拉松中走得更穩。」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