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醫學文獻 網路分享




古人的智慧或許遠超以往的認知。(示意圖/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印尼的一個偏遠洞穴中,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具距今3萬年前的人類骸骨,令人嘆為觀止的是,這名史前人類在生前竟然接受了腿部截肢手術並存活多年!這項發現顛覆了我們對史前人類技術和醫學知識的認知。



古人類截肢遺骸之謎

根據《自然》(Nature)期刊刊登的研究顯示,在2020年,澳洲以及印尼的考古學家在印尼婆羅洲的梁特波洞穴內發現了一個史前人類的驚人秘密。一具保存完好的遺骸震驚了科學界,因為透過碳定年法的測定,他們發現這位骸骨居然來自3萬1000年前的時代。他的死因至今仍是個謎,只知道這具遺骸在19歲至21歲之間離世。但更令人驚訝的是,雖然這位年輕人的左小腿已失去了三分之一的部分,但脛骨和腓骨的切口卻意外地整齊,這排除了事故或動物攻擊的可能性。離奇的是,骨頭上並沒有任何感染的痕跡,顯示傷口在當時被妥善清潔並避免了感染,截肢的區域還重新長出了新的骨骼。

雖然這具遺骸的其他骨骼都是成人大小,但被截肢的骨頭卻保持著兒童大小。研究人員表示,這些跡象表明這個人約在十歲之前或十幾歲時就進行了截肢手術,並在手術後成功存活了六到九年。這一發現還對現代醫學產生了重要的啟示──代表史前人類在極為有限的資源和技術條件下,能夠進行成功的截肢手術。這對於現在醫學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提醒,人類所擁有的醫療能力可能遠比我們原先認為的更加早與發達!

在人類歷史的近代之前,休克、失血和隨後的感染一直是截肢手術的致命風險。然而,在3萬1000年前沒有現代醫療器械的情況下,古代醫師可能使用石頭製的刀子和手術刀來進行截肢手術,這必須需要對解剖學、肌肉系統、血管等系統有詳細的了解,醫師才能精確地切割,以避免致命的失血和感染。 

史前人類的智慧

原本已知最古老的截肢病患是7千年前,活在現代法國地區的農民,他身上曾進行左前臂的截肢手術。抗生素等藥物的出現,截肢手術在百年前列入西方醫學標準程序的一環,才逐漸降低死亡率,原先大部分的患者都會因為手術困難而離世,而這次的發現帶來了嶄新的發現。澳洲的研究團隊揭示史前狩獵採集者的驚人醫療知識,讓人不禁想像他們在婆羅洲熱帶雨林中如何成為草藥達人。也許他們能夠選擇生長於雨林中的特殊植物,像是具有抗菌效果的神奇植物,以應對傷口感染的風險。

考古學家羅伯茨教授的評論更加增添了神祕感。她指出,這位年輕截肢者在手術後竟然能存活多年,這真是令人震驚!對於這種整齊傾斜的切口,羅伯茨認為這不是意外造成的,而是經過精心計劃的截肢手術。她的經驗告訴她,這種傷口不可能是懲罰性的切除,而是經過專業的護理和關愛,這樣的治療讓這位截肢者能在手術後繼續享受生活。



關於截肢手術之後的特別護理也引起了研究人員的關注。研究員馬洛尼是負責監督挖掘工作的專家,他表示最為驚訝的是這份真實且直接的考古學證據,證明了史前社區提供的真正高水準照護。這位截肢者當年生活在山區,傷口必須定期清潔消毒以避免感染,意味著他需要社區的持續協助及照護,才能度過手術後的日子。



這項研究不僅讓我們看到了史前人類驚人的醫療技能,也提醒著我們,即使在沒有現代科技的年代,人類於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也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不僅是一個關於過去的發現,更是對我們當下社會的啟示。














責任編輯:天玶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記者吳雨婕/綜合報導

陳喬恩近來提到自己得了盲腸炎,為了不影響工作行程,因此在馬來西亞接受手術治療,沒想到卻被網友罵爆,認為她沒有醫學常識,以及「這麼大的事通知聯合國了嗎」等,讓她直接在微博發文反擊。

陳喬恩動手術反被酸「沒醫學知識」,親自發文反擊。(圖/翻攝陳喬恩微博)

陳喬恩提到自己得了盲腸炎,但是中國外科醫生發文表示,陳喬恩的症狀是「闌尾炎」,不是盲腸炎,因為只有闌尾炎可以透過腹腔鏡進行手術並於次日出院,批評她不懂醫學知識,胡亂發文,也有網友替陳喬恩緩頰,港澳台、廣東、廣西地區闌尾炎俗成盲腸炎,只是通俗叫法。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此,陳喬恩直接霸氣反擊:「是這樣的~聯合國應該不知道我盲腸炎的事情,我也不知道盲腸炎這種事情會上熱搜。」她強調,只是單純地感謝馬來西亞醫生護士們的照顧,沒想到會被謾罵,「現在罵人成本好低,老娘也是沒想上這種熱搜的。」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台南市立醫院與歸仁教會合作,7/11起舉辦為期一週的醫學認知營隊活動,共有30位來自歸仁區各國小的學童,大都是第一次參加醫學營隊。

活動課程邀請院內醫師、護理師、藥師,用專業有趣的方式來講解醫療知識,讓小朋友對醫學常識與醫院單位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了解。

台南市立醫院院長蔡良敏表示,南市醫2020年即在歸仁區設立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在2021年因為原空間不敷使用,因緣際會下和歸仁教會結緣,更感謝教會提供優質的場地,協助南市醫歸仁區失智社區服務據點順利遷移,服務更多的長輩。目前每週一~五上午都有提供課程,包含認知促進、緩和失智、延緩失能及照顧者支持團體為主。

歸仁教會牧師李盈賢表示,感謝市立醫院和教會合作,豐富暑期營隊課程,傳遞正確的醫學保健知識。讓醫學知識向下扎根,希望小朋友未來有機會能夠運用知識幫助他人。

蔡良敏表示,醫院的功能除了救治病人之外,還包括預防保健推廣及盡善社會教育責任等工作。台南市立醫院是社區民眾的好朋友,很高興能與歸仁教會合作舉辦營隊,傳遞正確的健康保健知識,也讓小朋友們認識及了解醫院團隊運作,是一群各司其職的專業人員,共同為守護民眾的健康而努力。

為期一週的課程包含「用藥安全」、「傷口處理」、「中醫藥不藥」、「認識失智症」、「認識身體器官」等醫學認知課程,搭配歸仁教會夥伴設計的趣味活動,用寓教於樂的方式宣導用藥常識,讓小朋友留下深刻的印象。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院長陳自諒當場模擬腹腔鏡器械,小朋友目不轉睛好奇學習。(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中國醫藥大學推廣教育中心與新竹附設醫院攜手舉辦國小醫學營隊,十日舉行開幕典禮,一百二十名國小小一到小六的學子參加,為未來主人翁扎根醫學教育。

中醫大新竹附醫院長陳自諒表示,院方重視醫學教育下向紮根,因此,師資陣容堅強,一共有二十科五十三位醫師和護理師及各類醫療專業人員投入授課,希望小朋友快樂學習,可以重視自己的健康,也守護家人健康。他也當場模擬腹腔鏡器械,吸引小朋友目不轉睛好奇學習。

中國醫藥大學推廣中心主任廖世傑表示,今年營隊課程包含中西醫學知識,以日常生活為基礎融入醫學教育,透過進入醫院體驗、觸摸、操作,讓學生瞭解醫學知識,排除以往對於進入醫院就是看病的認知。

教學部主任陳睿正指出,今年課程也融入外科手術、模擬縫合、急救課程、傷口包紮、傷妝課程、中醫推拿等,有別於傳統學校的學習,讓小朋友真正體驗當醫師的辛苦 。

陳自諒親自主持國小醫學營隊開訓儀式,並且為出席開幕的小朋友穿上小小醫師袍,同時,檢驗科主任楊晶安也帶領小朋友念醫師誓詞,讓他們感受當醫師的使命。開幕式由醫師、專科護理師、護理師、藥師、治療師、營養師和心理師等共同出席,專業的師資陣容,期待透過醫學營隊教育,找到未來志趣,投身台灣醫療奉獻己力。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早在當選中研院院士前,林昭庚就被國際譽為「中西醫結合之父」,他不僅以實證研究提升針灸治療安全性,更替中西醫創造對話平台,推動醫學進展。

「像我這樣土生土長,從中國醫藥大學大學部讀到博士,幾乎很少有人會當選院士,我很surprise(驚喜)!」七十六歲的新科中研院院士、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院講座教授林昭庚,接受《今周刊》專訪時,總夾雜著三種語言,多數時候使用「下港腔」濃厚的台語,中文則是偶爾輔助的工具,但提到醫學專業名詞時,他又會自然地轉換成英語模式。

 

「中西合璧」的表達方式,恰好是林昭庚一生行醫研究的寫照。他是全國第一位中醫針灸博士,但近半世紀以來,一直致力於讓中醫與現代醫學對話,提升治療效率與安全性。

 

他運用西醫解剖學與電腦斷層掃描技術所做出的「胸背部各穴位安全深度研究」,是全球針灸教育的必讀教科書;他邀集多位專家合力完成的《中西醫病名對照大辭典》,更是讓中西醫首次擁有「共通語言」的工具書,也成為世界衛生組織(WHO)的重要參考資料。

 

二○一四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議上,林昭庚以「針灸實證醫學在促進人類健康所扮演之角色」為題發表演說,是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後,首位受邀演講的學者;一七年,他又應WHO邀請,專題演講「針灸列入緊急救援醫療之應用」,在在顯示他的研究深受國際醫學界重視。

 

因此,當中研院七月七日公布第三十三屆院士名單,林昭庚名列生命科學組院士的消息傳出後,醫界多認為實至名歸,只有他本人表示「驚喜」。早在本次當選前,林昭庚甚至婉拒過兩次建議提名,他用台語形容,「要踮腳尖拿的東西,他絕對不會拿。」以此自謙資格不夠。

 

曾在酒家打工,掙錢養家完成學業

 

他的驚喜,或許與不起眼的出身背景有關。

 

林昭庚一九四七年出生在彰化縣秀水鄉,父親是接受日本教育的農田水利會總務長,家境小康。高中時代,他的父親因心血管疾病猝逝,家中六個子女頓失經濟依靠,只能靠母親務農負擔家計。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體路專訊】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中大)運動醫學團隊一連兩天(22及23日)舉辦「中大運動醫學日2022」(「SMART」),推廣運動醫學知識及提高大眾預防運動創傷的意識,以達至「運動醫學在社區」的目的。今年SMART以「愛運動 愛健康」為主題,邀請了逾50位醫學及體適能專家、學者、營養師、運動員、運動教練等主持約60場運動健康講座及40個運動體驗班。

SMART設兩場焦點講座,包括「Eat Smart! Play Smart! 特別飲食餐單大公開!」及「關『腱』對話:阿基里斯腱康復之路」。

江旻憓(右一)、何澤堯(右二)及蔡韻瑜(右三)向觀眾分享運動飲食餐單及習慣。江旻憓(右一)、何澤堯(右二)及蔡韻瑜(右三)向觀眾分享運動飲食餐單及習慣。

江旻憓(右一)、何澤堯(右二)及蔡韻瑜(右三)向觀眾分享運動飲食餐單及習慣。

江旻憓江旻憓

江旻憓

為了時刻保持最佳狀態,運動員除了要接受有系統的訓練外,亦必須嚴格按照營養治療師所設計的餐單進食。香港劍擊(重劍)運動員江旻憓、香港賽馬會騎師何澤堯、香港空手道運動員蔡韻瑜和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高級講師及副系主任雷雄德博士,於「Eat Smart! Play Smart! 特別飲食餐單大公開!」環節中分享自己特別的運動飲食餐單及習慣。大會亦安排營養師林思為為公眾介紹不同年齡層的健康飲食法門,以掌握均衡健康的飲食技巧。

張小倫(左)與容樹恒教授(右)分享他的阿基里斯腱康復之路。張小倫(左)與容樹恒教授(右)分享他的阿基里斯腱康復之路。

張小倫(左)與容樹恒教授(右)分享他的阿基里斯腱康復之路。

「中大運動醫學日2022籌備委員會」主席及中大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系主任容樹恒教授致歡迎辭時表示,本屆主題為「愛運動 愛健康」,希望市民能把運動醫學知識融入健康生活。「中大運動醫學日2022籌備委員會」主席及中大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系主任容樹恒教授致歡迎辭時表示,本屆主題為「愛運動 愛健康」,希望市民能把運動醫學知識融入健康生活。

「中大運動醫學日2022籌備委員會」主席及中大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系主任容樹恒教授致歡迎辭時表示,本屆主題為「愛運動 愛健康」,希望市民能把運動醫學知識融入健康生活。

香港劍擊隊「大師兄」張小倫於今年5月不慎受傷,左腳阿基里斯腱斷裂。他於「關『腱』對話:阿基里斯腱康復之路」環節中,聯同中大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系主任容樹恒教授,向觀眾分享他的康復之路。張小倫表示,醫生指其康復進度良好,現已歸隊復操,目標劍指2024年的巴黎奧運。

SMART亦設有攤位展覽和運動試玩環節,包括劍擊、競技疊杯、輕排球、健步足球、空手道、抱石及電子虛擬運動等。中大醫學院運動醫學團隊希望透過有趣和互動的方式,將運動醫學知識融入健康生活,鼓勵大眾「Love Sport Play Smart」。

資料來源:中大醫學院運動醫學團隊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中大運動醫學日 江旻憓蔡韻瑜分享飲食餐單 張小倫談康復之路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現代社會日益多元化,知識也變得更廣泛,有些人鍾情於深入研究某個專題,但亦有人喜歡接觸多方面的知識。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的陳德全(Nico)表示,喜歡這一學科非常全面,而他在畢業後的發展亦印證此學科擁有廣闊而多元化出路。

Nico認為,生物醫學工程畢業生出路廣,投身銀行金融業也有很大發展空間。

Nico表示,一直對工程學感興趣,認為工程學的精神就是幫助別人,而幫助別人最直接的範疇就是醫療健康。所以他決定在大學選修生物醫學工程。他形容這是一個多元化的學科,無論生物、化學、物理以至計算機工程、電子工程及機械工程,都有機會涉獵得到。「基本上,修讀生物醫學工程就是學習各方面的科學及工程知識,再想辦法將這些知識運用於生物科技之上。」

沒有生物學根柢也可修讀

Nico中學時期並沒有修讀生物科,而他在升讀大學後也「惡補」了這方面的基礎知識。但他認為即使中學沒有讀生物,對修讀生物醫學工程影響不大,因為這一學科細分成「醫療儀器及生物感應」(Medical Instrumentation and Biosensors )、「生物醫學影像、資料及建模」(Biomedical Imaging, Informatics and Modeling)及「分子、細胞及組織工程」(Molecular Cell and Tissue engineering ),如選修前兩者,未必需要很深厚的生物根柢。

投身金融業 成新出路

畢業之後,陳德全先到英國的倫敦大學學院當研究助理,主要職責是向社會大眾講解該校的研究成果。後來他在2020年回港,在醫療儀器公司當營業員,負責向醫療機構推銷醫療器材,不但要與醫生及護士交流,還要兼顧售後及跟進服務。Nico指:「我們也兼做工程及維修,在進行手術時支援醫生,協助醫生使用器材,因此要非常熟悉器材的運作。」現在他於星展銀行擔任醫療行業分析師,主要職責是分析醫療板塊的股票,並向基金經理作出報告。由此可見,生物醫學工程的出路十分廣泛。他亦指出,由第一份工作專注於一兩個醫學研究,變成要照顧一兩部醫療器材,到現在涉及多間香港及內地的醫療公司,自己的工作面向是愈來愈廣闊。不過,Nico補充,仍有不少昔日同窗從事研究工作,亦有些到醫院當工程師,更有部分同學當了電腦程式員。可見,這學科的畢業生既可向專門的研究方向發展,亦可投身不同的行業。

生物醫學工程出路廣 投身金融業具發展潛力生物醫學工程出路廣 投身金融業具發展潛力
Nico指,生物醫學工程涉及科學及工程,是跨專業的學科。

相信不少人也頗好奇,生物醫學工程與銀行金融業務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為何Nico會投身此行業?他解釋道,2018年,港交所在上市規則中新增第18A章,容許未有收入、未有利潤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交上市申請。不少公司生產的醫療器材或藥物成效尚未得到驗證,便已申請上市,因此需要有生物醫學背景的分析師。他笑言:「我的上司認為,寧願聘請有生物醫學知識的學生,再教他商業及金融方面的知識,更勝請一位懂商業及金融的學生,再教他們生物醫學方面的知識。」

Nico預料,生物醫學工程畢業生投身銀行金融業將成為趨勢。根據港交所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3月,有31間生物科技公司以第18A章的資格申請上市,集資額達821億港元。Nico更認為,現今大家都重視健康,有關健康醫療的投資永遠都有市場,而懂得分析臨醫療數據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生正好可以在這方面發揮所長。

=============================

陳德全小檔案

‧ 香港中文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士
‧ 現職星展銀行醫療行業分析師

=============================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北醫楓杏醫學營澎湖醫學營多點開跑,為偏鄉澎湖撒下醫學種子。(記者劉禹慶攝)


2023/07/24 11:09

〔記者劉禹慶/澎湖報導〕台北醫學大學楓杏社會醫療暨醫學知識推廣服務隊,今天起在澎湖縣5校分別舉辦全縣國中國小生物醫學研習營(馬公國中、中正國小)、國小醫學體驗營(馬公市石泉國小,湖西鄉湖西國小、西溪國小),將北醫校內專業的師資及實驗器材等帶來澎湖,為偏鄉澎湖撒下醫學種子,期待他日開花結果。

課程安排除了讓學員外學習醫學領域的相關知識,並結合衛教知識設計的遊戲、課程之外,更配合縣政府衛生局希望宣導的主題,如CPR、校園口腔保健等,將相關的衛教知識融入於課程和活動中,寓教於樂。同時也邀請多位北醫教授來授課、調整課程難易度讓學員容易吸收,也帶來各種實驗加深印象。

高中組生物醫學研習營學員今日下午至三軍總醫院進行參訪。三軍總醫院是澎湖當地唯二的大型醫療院所,設備也是澎湖地區最完善,透過醫學營擔任橋梁,讓高中學子得以有機會進入醫院參訪,更了解醫院運作機制、設備儀器及就醫指南,且思考對於離島醫療資源的分配,以期許自己未來在面對城鄉差距所造成的醫療問題時能夠有所規劃。

營隊始業式活動中,馬公市長黃健忠蒞臨會場,勉勵學員把握珍貴的機會學習新知,同時也感謝北醫楓杏團隊不畏舟車勞頓,長年持續致力於推廣醫學知識,而今年度於澎湖的營隊課程獲得熱烈迴響,其中中正國小114人報名參與、其餘分別為馬公國中 65人、湖西國小36人、西溪國小43人、石泉國小65人報名參與,總計323名學員參加。

澎湖國小醫學營,在馬公中正國小舉行。(記者劉禹慶攝)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Sunny老師講解先天顱顏疾病
圖: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

報新聞/編輯部

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秉持Love Makes Whole理念,發揚「愛,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臺灣知識庫千碩創新教育,以及中華未來學校教育學會三方合作攜手辦理醫學人文營隊、學校教師研習、家長公益講座!期能透過貼近國小階段的師生和家長,傳遞尊重差異、培養同理心,共建關懷與愛的社會。

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李美寶主任帶領醫學人文營隊課程共備
圖: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

在108課綱強調自主、互動與共好核心素養下,強調孩子的學習歷程與方法,重視學習實踐成果展現。因此,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於本(113)年度3月13日假臺灣知識庫辦理「2024醫學人文營」營隊課程共備。本研習共15位教師參與共備,同時希冀共備課程能讓孩子藉由營隊體驗活動中,除認識「先天顱顏疾病」醫學知識外,更重要是培養尊重差異與同理心的能力。

醫學人文營隊寒假先導性課程學習成果
圖: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

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李美寶主任指出「人們因為不了解,會自然而然產生排他性。希望藉由與臺灣知識庫千碩創新教育的合作下,從醫學及人文的角度,讓更多孩子了解先天顱顏疾病知識外,更重要體認出我們都不一樣,喜歡自己,也尊重不一樣的生命。」臺灣知識庫千碩創新教育林慧青老師說明「醫學與人文跨領域營隊課程,有別傳統醫學營隊的知識探索,更重要強調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SEL),著重孩子能從營隊體驗中進行自我覺察,進而尊重與同理他人。」
會後臺灣知識庫創辦人丘昌其博士表示「感謝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攜手臺灣知識庫,共同在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與家庭教育的三環教育建構。而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SEL)是門情緒素養課程,在先進國家引領風騷,更是21世紀重要關鍵能力。」最後,臺灣知識庫千碩創新教育近日辦理素養導向體驗活動包括3月31日「人人必學的素養溝通術」場次(活動連結:https://reurl.cc/67m7V5)、以及4月14日「SEL社會情緒教育feat.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場次,此等公益活動是提供對素養教育有興趣家長參與,共邀為孩子未來一同築夢。

The post 醫學人文課程共備研習 推動差異尊重與同理心 appeared first on 報新聞 Mega News.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2024/7/23 18:47(7/23 19:51 更新)



台北醫學大學楓杏社會醫療暨醫學知識推廣服務隊,23日在澎湖縣5校,舉辦全縣高中國小生物醫學研習營、國小醫學體驗營,盼讓學員學習醫學相關知識。(台北醫學大學提供)中央社 113年7月23日

(中央社澎湖縣23日電)台北醫學大學楓杏社會醫療暨醫學知識推廣服務隊,今天在澎湖縣5校,舉辦全縣高中國小生物醫學研習營、國小醫學體驗營,將專業的師資及實驗器材等帶來澎湖,讓學員學習醫學相關知識。

台北醫學大學楓杏社會醫療暨醫學知識推廣服務隊,今天舉辦醫學體驗營與生物醫學研習營活動,為期3天,縣內的馬公高中、中正國小、馬公市馬公國小,湖西鄉湖西國小、西溪國小等5所中小學,參加人數規模比往年盛大。

醫學營除了結合衛教知識設計的遊戲、課程外,更配合澎湖縣政府衛生局希望宣導的主題,如了解失智症患者、眼睛保健等,將相關的衛教知識融入於課程和活動中,寓教於樂。同時也邀請多名北醫教授來授課、調整課程難易度讓學員容易吸收,也帶來各種實驗加深印象。

馬公市長黃健忠也專程至中小學體驗營,勉勵293名學員把握珍貴的機會學習新知,同時也感謝北醫楓杏團隊不畏舟車勞頓,長年持續致力於推廣醫學知識。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訂閱

除了舉辦醫學營之外,北醫楓杏長期在澎湖服務,這次也是他們第14年前往澎湖舉行巡迴義診、家庭訪視及醫學體驗營活動。他們一直致力於將醫學教育和醫療資源帶到澎湖,並傳遞正確的衛教知識。

今年的巡迴醫療義診活動將於7月26日至7月29日以及8月2日至8月5日舉行,計劃在2里、32個村落進行義診和家庭訪視活動。今年的服務不僅延續過去的地區,更整合各界資源,致力於提供更完整的服務體驗。(編輯:黃世雅)1130723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