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醫療文獻 網路分享


民眾到醫院就醫後,一旦疾病惡化,不免向醫療團隊抱怨。醫師建議,最好在第一時間,讓家屬知道疾病狀況、接下來可能惡化的進展;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民眾到醫院就醫以後,一旦遇到疾病惡化,不免向醫療團隊抱怨「人好好的進來,怎麼會越醫越差!」導致醫病之間氣氛緊張。奇美醫院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分享 ,民眾有這種感覺主要是對於「疾病的自然進程」沒有概念,最好能在第一時間,讓家屬知道疾病的狀況、接下來可能惡化的進展,而不是他們原本所認知的「好好的」、「小感冒而已」。他建議做好病情解說的4個步驟STOP。

陳志金在臉書粉專「Icu醫生陳志金」發文分享,經常聽到家屬說「人好好的進來,怎麼會越醫越差!」一旦醫療人員用「人好好的,沒事幹嘛來醫院?」這樣反嗆回去,對醫病溝通並沒有幫助,只是逞一時之快而已。一般民眾就醫時,會有「人好好的」這種感覺,主要是對於「疾病的自然進程」沒有概念。

陳志金說,「疾病的自然進程」是疾病在沒有接受治療,或者即使已經接受治療後,仍然會沿著「常見的軌跡」進展、惡化。例如,年長病人若患了肺炎,一開始就像感冒的症狀,然後會喘、血氧會下降、需要插管使用呼吸器,可能會進展到敗血性休克合併多重器官衰竭,甚至進展到死亡。

也就是說,老年人肺炎的可能進程,醫療人員所做的事就是攔截疾病的惡化,最好的結果,當然是把病人「拉回到」他住院前的狀況;差一點的就是,維持他入院時的情況;更差的有可能是病況持續惡化,甚至走向死亡。

陳志金又說,每次醫療人員是不是都能夠把病人「往上拉」?並不一定,仍有很多變數。家屬所期待的,往往就是人都送到醫院,當然要改善。因此家屬會覺得,病人變差就是「醫療人員造成的」。主要在於民眾不清楚「變差」是疾病本來就會發生的進展。

陳志金建議,運用病情解說口訣STOP,方便醫師向病人與家屬解說病情,希望拉近彼此認知的落差。病情解說的四個步驟STOP為,Situation目前病況,Treatment治療計劃,Observation觀察重點,Progression可能進展。

1.Situation目前病況

病人的根本疾病是什麼?年紀大不大?得了什麼疾病?如何得病?目前現況如何?

2.Treatment 治療計劃

醫療團隊採取什麼治療(抗生素、呼吸器、洗腎、升壓劑…)來試圖阻擋攔截疾病惡化。必須強調疾病本身就會惡化,醫療團隊的所有努力,就是要阻擋病情變差,但是,不是每次都能成功。

3.Observation 觀察重點

未來幾天觀察的重點:升壓劑是否會用到最高量?氧氣是否用到100%?有沒有排尿?意識變化?

4.Progression可能進展

病情可能的進展都要事先說明,不要等到發生才說。例如,胸痛病人可能會心率不整或猝死;腦中風要告知可能在第3或第4天會因腦水腫而惡化;急性腎衰竭可能需要洗腎、高血鉀會發生致命性心律不整;喘的病人可能需要插管使用呼吸器等等。

陳志金補充,醫療團隊最好的方式,就是在一開始接手治療的時候,花一點時間說明,讓家屬知道,醫療所進行的是「攔截行為」。畢竟醫病的共同敵人是「疾病」和「無常」,並不是彼此。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大紀元2025年07月19日訊】(英文大紀元記者Lawrence Wilson報導/陳霆編譯)美國醫療保險與醫療補助服務中心(Centers for Medicare and Medicaid Services,簡稱CMS)週四(7月17日)宣布,有數百萬人同時在多個州加入政府醫療保健計劃,或同時註冊了多種計劃,使納稅人每年因此蒙受約140億美元的損失。

該公告是針對2024年「醫療補助計劃」(Medicaid)、「兒童健康保險計劃」(CHIP)及「平價醫療法案交易平台」(Affordable Care Act Exchange)註冊數據進行分析後發布的。

調查發現,2024年約有120萬人同時在兩個(或以上)州註冊了Medicaid或CHIP;另有160萬人在註冊了Medicaid或CHIP的同時,也參加了有補貼的Exchange計劃。

這些「重複參保者」總數約為280萬人。

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長小肯尼迪(Robert F. Kennedy Jr.)在聲明中表示:「在川普政府的領導下,我們不再容忍以我們最弱勢公民為代價的浪費、欺詐與濫用行為。」

重複登記會造成資金浪費,卻無法為患者提供額外的醫療照護。

約75%的Medicaid投保人,以及更高比例的Exchange投保人,都加入了「管理式醫療計劃」(Managed Care Plans)。在此制度下,政府每月向保險公司支付一筆固定費用,為受保人提供必要的醫療服務。若出現重複登記,政府將為同一人支付兩份保費。

有些Medicaid投保人在搬遷至另一州後,註冊了當地的Medicaid,卻忘記通知原州取消,因此無意中造成重複登記。

也有些情況是,當某些投保人收入增加後,已不符合Medicaid資格,改參加了Exchange保險,但未取消原本的Medicaid註冊。

聯邦規定要求每半年核查一次數據,以剔除重複註冊。但在COVID-19疫情期間,為避免民眾失去醫療保險,這項核查暫停執行。

CMS主任、梅赫梅特‧奧茲醫生(Dr. Mehmet Oz)表示,該機構將恢復定期且徹底的註冊資料審查。

奧茲說:「這正是我們當初在《大而美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中,力爭加強反詐欺工具的原因——為的就是應對這類浪費,並杜絕為同一人的醫療保險重複付款。」

他表示,聯邦政府將與各州合作,在清查註冊名單的同時,避免讓真正有資格的人失去保障。當一名受保人疑似有雙重登記時,將通知兩個州以便核實現狀。

CMS也將通知那些同時出現在Medicaid、CHIP及奧巴馬醫療計劃(Obamacare)名單中的人,要求他們取消其中一項登記,或通知Exchange該資料不正確。

2024年,美國在Medicaid上的支出超過6,180億美元。重複註冊只是眾多浪費支出的一種形式。

《大而美法案》包含幾項條款,旨在確保只有合格受益人才能加入該計劃。

其中一項規定將於2027年10月生效,屆時所有受益人須每6個月驗證一次資格,而非每年一次,以剔除收入超標者與非法居留者。

根據國會預算辦公室數據,約有140萬非法移民登記參加了Medicaid。

此外,該法案還要求部分Medicaid投保人,每週必須從事20小時的就業、教育活動、訓練或社區服務活動。這項規定最早將於2027年1月1日生效,僅適用於沒有殘疾,且沒有撫養兒童或其他受扶養人的成年人。

根據健康政策智庫KFF的調查,約90%的共和黨人及超過半數的民主黨人支持這些新規。

然而,進步派智庫「預算與政策優先中心」(Center for Budget and Policy Priorities)的吉迪恩‧盧肯斯(Gideon Lukens)與伊莉莎白‧張(Elizabeth Zhang)則批評,針對最低工時的要求「造成了行政障礙和繁瑣流程,導致即使是正在工作者、政策中得以豁免者,也可能因此失去保險資格」。

兩人指出:「這些規定也會導致正在轉換工作的民眾失去保障。」

截至2025年3月,約有7,100萬人登記參加Medicaid;另有700萬人參與CHIP計劃,另有約2,400萬人參加平價醫療法案的Exchange計劃。

原文「 Duplicate Medicaid Enrollees Cost Taxpayers $14 Billion a Year: Report 」刊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責任編輯:李沐恩#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2025/7/19 10:07(7/19 10:21 更新)



世台會董事長陳秋貴(右3)、國合會秘書長黃玉霖(右2)與駐紐約辦事處副處長張麗賢(左3)等人出席世台會紐約總部舉行的「數位健康,全球影響」研討會。中央社記者廖漢原紐約攝 114年7月19日

(中央社記者廖漢原紐約18日專電)非政府組織北美世台聯合基金會今天在紐約舉行「數位健康,全球影響」研討會,健保署、國合會及國際公衛專家攜手說明,在非洲與南美洲等地透過人工智慧建立醫療網路、提升效率與降低在地流行疾病風險的經驗。

世台聯合基金會紐約全球總部17日正式啟用後舉行首場研討會,活動邀請國合會秘書長黃玉霖、國際公衛服務機構古柏/史密斯(Cooper/Smith)聯合創辦人暨執行長克雷恩(Hannah Cooper Klein)等跨國公益服務專業人士出席。

健保署副署長陳亮妤透過視訊連線,在活動中說明台灣推行全民健保經驗,及現階段如何運用人工智慧,因應未來進入超高齡社會的挑戰。

克雷恩與紐約醫學院(New York Medical College)公共衛生與全球健康主任墨菲(Padmini Murthy),說明在基礎醫療建設未完整發展地區,透過人工智慧協助處理流行疾病與新型傳染病的經驗與方法。

黃玉霖指出,國合會聚焦多項人工智慧發展,範圍包括當前公衛、醫療服務、大眾文化、經貿、數位政府及主權人工智慧。科技可以協助國家發展與社群福祉,方法涵蓋系統化、創新、算力與建立組織能力。

國合會巴拉圭健康資訊管理效率提升計畫專案經理吳元安,長期在當地協助台灣邦交國建立系統化數位醫療,從人力訓練到患者諮詢,逐步建立巴國大型資料庫,提升公衛水準。

他表示,如今系統已達到超過7成(巴拉圭)民眾,每個月可進行超過150萬次諮詢服務,過程中可蒐集資訊,每月約有140萬次即時資訊,並使用知名商業智慧軟體發展各項統計資訊。(編輯:陳慧萍)1140719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2025/7/18 14:55(7/18 15:31 更新)



越南醫院VINH DUC General Hospital醫療團,18日到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針對脊椎及疼痛治療與智能復健機器人等智慧醫療參訪交流,期盼未來在臨床應用端合作互補所長。(亞大醫院提供)中央社記者蘇木春傳真 114年7月18日

(中央社記者蘇木春台中18日電)越南醫院VINH DUC General Hospital醫療團今天參訪亞大醫院脊椎及疼痛治療、智能復健機器人等智慧醫療。亞大醫院說,期待在臨床應用端合作,輸出台灣醫療技術軟實力。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政府近年推動南向政策,鼓勵與周邊國家及民間團體發展醫療、農業、觀光、科技等領域合作關係。院方透過中興大學產學研鏈結中心聯繫,邀請VINH DUC General Hospital董事長Nguyen Dinh Chi及多名院方代表參訪,促成台越醫療的合作。

亞大醫院院長許永信說,越南近年來經濟發展一日千里,在國際上備受矚目,越南國人對於醫療需求與期待也會日益提升。亞大醫院樂意與國際夥伴分享實務經驗,攜手提升亞洲地區的醫療品質,為雙方未來合作奠下重要里程碑。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訂閱

今天的參訪行程包括脊椎及疼痛治療中心、高壓氧中心、智能復健機器人中心、癌症中心等單位,院方同時安排實地操作體驗機器人復健,讓參訪團了解患者使用時的真實感受。

雙方會後均表示,必須透過持續交流才有機會深入認識彼此,有信心未來可以強化國際醫療與資源共享。亞大醫院表示,期盼在臨床應用端合作互補所長,穩定輸出台灣醫療技術軟實力。(編輯:吳素柔)1140718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地方中央橫向溝通 強化在地醫療量能與安心就醫環境 衛福部、台北榮總、退輔會等單位持續合作優化金門醫療


發布日期:


記者:

李映蓉/縣府報導。


點閱率:61


金門縣政府昨日召開金門醫療三方合作契約續約研商會議。(薛子軒攝)


金門縣政府昨(17)日召開金門醫療三方合作契約續約研商會議,由縣長陳福海親自主持,邀集衛生福利部附屬醫療及社會福利機構管理會副執行長王裕煒、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簡任技正林淑芬、臺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曾令民、衛生福利部金門醫院院長王世典等中央與醫療體系代表,共同就即將於11月19日到期的金門醫療第二期三方合作契約展開研商。會議聚焦檢視既有合作模式與制度設計,為金門醫療奠定更穩定的推動基礎。
面對金門長年以來在醫療資源與人力方面的挑戰,縣長陳福海指出,金門醫療的困境並非單一事件,而是一連串結構性問題的總和。他回顧過往擔任立法委員期間,即曾爭取黑鷹直升機進駐金門,解決鄉親緊急後送的困難。多年來更深刻體會到,醫療改革所需的不僅是制度的變革,更需要中央與地方持續協力前行。他強調,縣府始終重視與中央機關間的橫向溝通,並期盼此次續約做為契機,建立更即時的聯繫機制,例如成立經管小組或聯繫群組,協助解決行政協調與資源整合上的實務問題。
陳縣長表示,相較於單一機構的管理方式,「三方合作」模式具備更高的彈性與互補性,若能進一步強化協調效能、深化三方互信,將有助於金門醫療體系穩健邁向下一階段發展。他也期許未來的合作能更加著重制度優化與民眾感受,讓鄉親在家鄉就能享有更安心、便利的醫療服務。
針對陳縣長所提醫保生制度、檢查排程等面向,衛福部附屬機構管理會副執行長王裕煒回應,將這些建議視為推動制度優化的重要動能,並承諾提供必要支援與穩定的培訓環境,以促進人力穩定與良性循環。
退輔會簡任技正林淑芬則表示,退輔會將持續配合三方合作架構,強化制度接軌與人力協調,並視金門醫療為長期投入支持的重點任務,協助強化地區醫療量能。
臺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曾令民指出,近年金門地區後送病患比例明顯下降,顯示在地醫療能力已有實質提升。他表示未來將持續推動「綠色通道」與「一次往返檢查」等制度,減輕病患奔波壓力,同時致力於人才培育與返鄉機制的建置,支持金門建立自足的醫療團隊。
金門醫院院長王世典說明,針對部分檢查排程時間過久的問題,院方已啟動內部調整作業,並積極引進金門子弟返鄉參與專科訓練,補強各科別人力;在縣府適時協助下,醫療體系推動運作更為順利,民眾滿意度也逐步提升。
縣長陳福海強調,縣府將與各合作單位保持緊密聯繫,持續推動契約的順利銜接與後續執行,同時在制度設計與實務推動之間找到平衡。他也表示,醫療照護是一項長期而細緻的工程,需要各方共同面對、分工合作,方能真正落實改革。
陳縣長最後重申,金門縣政府將秉持「問題導向、民眾需求優先」的施政原則,持續優化醫療環境,讓鄉親不必遠赴本島或海外,在金門本地就能安心就醫、放心養病,感受到制度改革帶來的實質改善與人性溫度。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近年來,醫療器材市場需求表現穩健且強勁,背後牽涉到人口老化、慢性病持續增加、醫療技術更新,以及保險支付政策等多重影響。從大型醫院到保險公司,再到醫療器材製造商,整個產業鏈都看見這股結構性成長動能。

醫院端:醫療手術量與設備需求同步增長

美國最大醫療服務集團HCA Healthcare(HCA-US)在2025年展望中表示,隨著年長人口補做非急迫性醫療手術,醫療照護需求將長期維持高檔。HCA於2024年第四季,同院區住院人次年增3%,急診人次年增2.4%,顯示出醫療服務量穩步上升,直接推動設備採購。

手術機器人大廠Intuitive Surgical(ISRG-US)同樣看見顯著成長。2025年第一季,公司手術量年增17%,營收年增19%,設備安裝基數年增15%。ISRG指出,重複性收入(耗材、配件與維護合約)佔比持續提高,顯示醫療機構不只是購買設備,更會長期持續使用。

嬌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JNJ-US)也展現強勁表現。其醫療器材&器械部門在剔除匯率影響後,2025財政年度第二季營收年增6.1%,達到85.4億美元,高於市場預估的82.5億美元。成長主要來自Varipulse與Trupulse等新產品,以及Abiomed心臟幫浦Impella產品的雙位數增長。執行團隊表示,公司正積極押注心血管及外科手術領域,尤其是機器人手術,視為未來的核心成長引擎。同時,血癌療法Darzalex在第二季營收達35.4億美元,也超過分析師預估的33.8億美元。

保險公司觀點:醫療服務需求帶動器材消耗

美國最大醫療保險公司UnitedHealth Group(UNH-US)在財報中指出,隨著新會員增加及複雜病患需求攀升,醫療器材和相關服務消耗量不斷成長。公司也觀察到,醫療機構為提升效率與品質,積極導入新型醫療設備及數位化工具,進一步刺激需求。

背後隱含的趨勢

人口老化與慢性病盛行正成為醫療器材需求長期成長的關鍵推動力。隨著高齡人口比例不斷上升,以及慢性疾病患者持續增加,醫療服務需求呈現穩定上升的趨勢,這也讓醫療器材市場具備堅實的基礎動能。

同時,醫療技術快速進步,許多醫療機構為了提升治療品質、提高效率並降低整體醫療成本,積極引進各類先進設備,包括手術機器人和心臟幫浦等高效能產品。這不只帶動一次性大型設備的採購,也連帶增加了耗材與維護等重複性需求。

此外,保險支付政策也在默默改變醫療機構的採購策略。許多保險公司傾向支持那些能降低總治療支出的高效醫療器材,這進一步促使醫院加速設備升級,形成正向循環,推動整體市場持續成長。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高雄市率全國之先,成立「醫療淨零小聯盟」。(記者葛祐豪攝)

〔記者葛祐豪/高雄報導〕因應氣候變遷與全球淨零排放趨勢,高雄市長陳其邁今(16日)宣布率全國之先,首創成立「高雄市醫療淨零小聯盟」,優先推動9家市立醫院展開自願減量及抵換專案。

台灣已進入「排碳有價」時代,為協助高雄市醫療機構因應未來碳盤查與碳費制度,「高雄市醫療淨零小聯盟」首創由地方政府主導、衛生局及環境保護局聯手,委託清大擔任專業顧問所組成,將優先推動9家市立醫院進行減碳及抵換,並協助醫院申請碳權,結合綠色金融等政策,協助醫療機構綠色轉型。

啟動儀式今天於淨零學院舉行,高雄市長陳其邁、清大副校長嚴大任、衛生局長黃志中、環保局長張瑞琿及9家市立醫院院長出席,展現高雄邁向醫療淨零的決心。

陳其邁表示,醫療業佔全球的碳排約4.4%,以各行業別來看,不能算小的佔比,如何讓各醫療院所進行自願減碳,達到減碳目標,牽涉到非常多的方法學。高雄市通過減碳自治條例後,包括淨零學院及碳預算的編列,就是希望逐步利用不同的碳權計畫,來進行實質減碳。

陳其邁強調,除了9家市立醫院,更重要的是高雄有4家大型醫療機構,「如果在小聯盟練兵的方法學,可以獲得驗證,當然也能逐步擴展到各大醫學中心、或台灣其他主要醫療機構」。

清華大學永續學院院長范建得指出,碳權主軸策略是翻轉高雄的三大金箭之一,此聯盟成立可協助市立醫院推動碳權申請,除可呼應中央醫療淨零長期目標,減少設備汰換成本,也可為市立醫院開創經濟發展、落實政策及示範擴散等多項效益。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重點新聞(0701~0715 )

 HL7   AI辦公室   互通性 

HL7成立AI辦公室,要制定醫療AI國際標準

國際醫療資訊標準組織HL7最近成立AI辦公室(AI Office),要打造可信賴、可解釋、可互通的醫療AI架構,並提出四大策略,包括:

1. 標準制定:建立AI-ready的互通性架構,強化解釋性與資料溯源

2. 全球協作:匯聚國際AI+健康社群,來協調標準、制定政策、加速推動負責任的創新

3. AI創新實驗室:孵化新型AI解決方案,加速標準制定,並推動新型工作模式

4. 社群實作推廣:強化負責任、符合標準的AI工具部署

為推動這些策略,HL7也任命首任AI長(CAIO)Daniel Vreeman。他將推動HL7全面的AI策略,包括統籌HL7 AI挑戰賽、反詐欺技術應用,以及與全球監管機構和企業合作。HL7執行長Charles Jaffe表示,AI將重塑醫療照護服務的提供、評估和支付,他期望AI辦公室成為值得信賴的全球號召者,來推動負責任、符合標準的AI創新。

HL7目前已展開幾項關鍵計畫,如AI可解釋性和透明度框架、透過AI打擊醫療詐欺,以及臨床安全部署AI的實作指引。HL7也將針對AI辦公室的未來方向展開公開說明會,將於7月24日美東下午1點舉辦。更多詳情可參考官網(詳全文)

 梅約醫學中心   術後傷口   感染 

梅約醫學中心打造術後傷口辨識AI

最近,梅約醫學中心(Mayo Clinic)開發一套Vision Transformer AI工具,可透過患者上傳至電子病歷系統的術後照片,自動判斷是否為手術傷口並檢測感染跡象。進一步來說,這套工具由梅約醫學中心9家分院、近6,000名病患共2萬張照片訓練而成。該AI工具由2階段辨識,首先是偵測影像是否包含手術傷口,然後評估傷口是否有感染跡象。在傷口檢測方面,Vision Transformer AI達到94%的準確率,在感染辨識方面則有81%的曲線下面積(AUC)。

研究指出,雖然訓練資料以白人與女性為主,模型在多元族群的表現仍一致。團隊預計,這套AI工具未來可進一步演化為早期感染預測工具,甚至在症狀明顯前即提出預警。此趨勢也呼應整體醫療界越來越看重遠距監測和即時風險預測的趨勢。(詳全文)

AWS   巴金森氏症   基因定序 

AWS用AI和雲端運算,替巴金森氏症找解方

在全球,共有1千多萬人巴金森氏症影響,且發病率每25年就會翻一倍。為突破診斷與治療瓶頸,AWS聯手多家醫療機構,運用AI和雲端運算解鎖巴金森氏症大腦之謎。其一是美國基因分析業者Ultima Genomics運用AWS為其下一代基因定序儀開發相關軟體、演算法,並訓練AI模型,將人類全基因組定序成本從1,000美元壓到100美元,推動遺傳風險預測與基因療法發展。

Michael J. Fox巴金森氏症研究基金會則結合可穿戴裝置、物聯網與大數據,透過AWS處理大量患者數據,加速生物標記與個人化療法研究。醫療AI業者Icometrix則導入AI影像分析,監測腦組織體積變化,提升診斷準確度。Allen Institute進一步打造全球最大腦細胞資料庫,結合Amazon SageMaker等AI工具,深入追蹤細胞變異與神經退化的關聯,開發可預防神經元退化的治療策略。

此外,AI也與深腦刺激(DBS)療法結合,根據患者腦部活動即時調整刺激參數,提升治療精準度、減少副作用。AWS全球醫療長Rowland Illing指出,這些跨界協作讓巴金森氏症研究邁向精準醫療,也讓患者、照護者與醫師在AI時代看見更多可能。

 新加坡   創新沙盒   智慧醫療 

新加坡醫療集團NHG Health要建智慧指揮中心、工程創新沙盒

最近,擁有多家醫院和藥局的新加坡全國醫療集團NHG Health找來業者ST Engineering,簽署5年合作協議、要打造智慧醫療系統,改善150萬名新加坡居民的健康服務品質。雙方將展開多項關鍵計畫,包括下一代C3指揮中心、智慧人力排程系統、永續冷卻方案和工程創新沙盒。

就新一代C3系統來說,預計2030年前落地於集團旗下的陳篤生醫院(TTSH),將導入預測性資源調度與病患流程管理系統;就優化資源來和工作流程來說,兀蘭醫院(Woodlands Health)已部署業者研發的自主機器人,每日執行400趟送餐與運送床單任務,每天節省約100小時人力,提升照護專注度與病患體驗。

在永續發展方面,雙方將導入Airbitat深度節能冷卻系統,預期節能可達30%,並擴大部署AGIL智慧能管平臺,以集中監測碳排、優化能源管理。工程創新沙盒也將同步啟動,結合臨床人員和工程師協作,針對第一線痛點快速試驗、調整並部署可規模化的解決方案。(詳全文)

高齡科技   國科會   互通 

國科會揭高齡科技落地進展

最近,國科會揭露高齡科技產業行動計畫進展,自去年啟動至今18個月,已在多家照護機構落地高齡科技應用,如跌倒偵測通報、電子圍籬定位呼叫、AI語音互動和高齡者數位學習等,更已輔導160多項服務商用落地。

進一步來說,國科會在去年發起高齡科技產業行動計畫,涵蓋4大主軸,分別是推動以高齡者需求為主的創新服務落地、擴大樂齡與高齡者數位賦能、開發整合型產品來提升照顧效能,以及整合服務來強化社區在地安老。就目前成果來說,已有160處照護、醫療和運動場域導入智慧科技產品和服務,另也輔導業者商品化落地160多項服務,包括健康賦能、居家安全、生活支援、營養管理等面向。而計畫導入的智慧管理系統,如電子圍籬、住民定位、跌倒警示、巡房輔助等,讓非預期住院率從33%降至19%,行政效率還提高了32%。

然而,高齡科技應用並不局限於單一機構內使用,更涉及醫院、長照機構、在宅照護和第三方業者系統等跨機構的數據交換,國科會主委吳誠文表示,目前衛福部正建立國際醫療資料交換標準FHIR的在地化,今年預計可完成,照顧機構將比照採用,帶動廠商開發符合該標準的產品、有機會輸出國際。(詳全文)

新藥開發   AI Foundry   免疫療法 

臺灣生技業者推新藥開發AI Foundry平臺

訊聯基因數位推出一款名為AIDD的新藥開發AI Foundry平臺,將其15年AI輔助藥物研發經驗商品化,整合了達梭、凱杰等知名商用新藥開發工具,來讓使用者訓練模型,進行大、小分子藥物開發。

在平臺首波三項落地案例中,北醫大團隊用AIDD設計膠質母細胞瘤新藥,藥效從1041 nM提升至10.4 nM,提高了百倍,動物實驗顯示可縮小腫瘤,並已開發20款小分子藥物。老牌基因定序業者基龍米克斯則運用AIDD預測癌症新生抗原表位(Neoepitope),加速個人化免疫療法研發。訊聯集團旗下團隊也透過AIDD從20的13次方種組合中,找出具潛力的抗灰髮胜肽,目前正進行後續實驗。(詳全文)

 臺北榮總   思覺失調   AI 

臺北榮總打造AI腦影像平臺,輔助思覺失調診斷

臺北榮總精神醫學部楊智傑教授團隊開發出智慧腦影像平臺,結合核磁共振和AI深度學習,來輔助評估思覺失調症,診斷準確率高達91.7%。這項做法突破傳統靠臨床觀察的限制,提供客觀的生物指標,改善精神疾病診斷與個人化治療。

思覺失調症影響全球約1%人口,常見幻聽、妄想等症狀。北榮智慧腦影像平臺以1,500名本土受試者數據打造,能三維視覺化大腦異常、精準定位病灶,協助醫師與患者家屬溝通;該平臺也具備腦磁振影像導引功能,可進一步研發精準的經顱磁刺激等非侵入性神經調控,作為臨床治療輔助工具。

這套智慧腦影像平臺已獲美國愛迪生獎、醫策會等獎項肯定,並取得臺美及PCT等專利。臺北榮總也啟用新建的身心智慧創新治療區,透過該平臺來與病人及家屬深入討論大腦變化、提高患者病識感,推動精神疾病診斷邁向AI精準醫學。(詳全文)

 回收機   AI辨識   臺北榮總 

北榮導入AI智慧回收機

臺北榮總攜手業者導入AI智慧回收機,打造結合綠色醫療、生命教育和環境永續的創新場域。這款AI回收機具備影像辨識與感測技術,能精準分類並由專業廠商統一清運。根據美國EPA資料,回收一個600ml寶特瓶可減碳約63.4克,讓醫護與病患都能貢獻淨零目標。

民眾可在院區投遞寶特瓶、塑膠杯、鋁罐與乾電池,來累積點數、兌換商店折價券或餵食忘憂湖禽鳥飼料。同時,北榮還同步啟用的湖畔綠化停車場,採壓花地坪與植草磚設計,融合忘憂湖自然景觀與38隻禽鳥生態。(詳全文)

圖片來源/梅約醫學中心、國科會、訊聯基因數位、臺北榮總

  MedTech醫療科技近期新聞 

1. 美國醫療IT辦公室(ONC)公布去年非聯邦急診醫院的電子病歷互通報告,但仍有8成醫院在交換資料時遇到困難

2. Google DeepMind打造最強DNA變異預測模型AlphaGenome,已開放API存取

3. 環境部發布包括醫院在內的4類溫室氣體盤查作業指引

資料來源:iThome整理,2025年7月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台灣新聞雲]記者劉鳴龍/花蓮報導

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兼耳鼻喉科醫師陳培榕,自願到花蓮服務長達三十年之久,率先成立「頭頸癌跨科整合治療團隊」,並一路為花東育成留住傑出醫療人才,不遺餘力提升東部頭頸癌患者的存活率、改善生活品質,榮獲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頒發2025年「醫療奉獻獎」,表彰其始終如一的付出和貢獻,各界均感實至名歸。

就讀台大醫學院的陳培榕係於1986年,到花蓮慈濟醫院支援擔任實習醫師,因為喜歡花蓮的清淨質樸,加上與世無爭的個性,1993年升任主治醫師,他即自願從台大到花蓮慈院服務;耳鼻喉科從此由他「一人科」開始,白天門診與手術,夜晚照顧病房與急診,全年無休,隨時待命;不論門診到多晚下診,總不忘到病房巡視關懷住院患者。

有鑑於東部地區頭頸癌盛行率高,陳培榕副院長整合外科、腫瘤內科、放射治療、營養、復健等專業,於1998年率先於東部成立「頭頸癌跨科整合治療團隊」,並致力提升存活率與生活品質,推動病人的功能保留,造福無數東部病患,晚期病人則為其設計個別化療程,讓患者在花蓮也能獲得全方位照護。

為了培育人才、讓醫療扎根東部,他時常邀請臺大師長前來花蓮協助教學、引薦人才,在東部積極推展研究。由於頭頸部腫瘤手術難度高,他親自指導後進,擔任學生助手,傳承臨床與手術經驗,讓西部醫師盛讚花蓮慈院耳鼻喉科為「大刀的故鄉」。

另外;陳副院長從1999年玉里慈院啟業以來,南下至距離花蓮近百公里遠的玉里看診,至今二十餘年之久未曾間斷;更赴東海岸、台東、綠島等地義診、往診;而在 COVID-19 疫情最嚴峻的時期,他更親自堅守第一線,投入社區篩檢、轉診與遠距照護,守住花蓮地區的防疫陣線。

陳培榕副院長三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崗位、守護鄉親,在繼獲得「2016年花蓮縣醫師公會醫療奉獻獎」、「2023年台灣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醫療奉獻獎」之後,今年更榮獲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於年會頒發「2025醫療奉獻獎」,以表彰他對偏鄉持續不輟的無私奉獻。

陳培榕副院長強調:身為醫師的本分就是要救人!他只是盡醫師本分,不算奉獻,可以為東部地區盡一份醫師的責任,也能享受東部的風土人情,作育英才,讓病人活得更自信、更健康,對三十餘年的行醫生涯而言,他已感覺「心滿意足」。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高敏敏營養師指出,西芹確實具有抗氧化、抗發炎、消水腫、降血壓等功效,還有助於調節消化系統,促進身體代謝和肝臟排毒,但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飲用。她提醒,腎功能不佳、體質偏寒、腸胃敏感、孕婦等8類人喝西芹汁反而可能影響健康,跟風前務必三思。

◎ 健康醫療網

高敏敏營養師指出,腎功能不佳、體質偏寒、腸胃敏感、孕婦等8類人喝西芹汁反而可能影響健康,跟風前務必三思。(取自貼文)

「西芹汁」風潮近期從歐美延燒至亞洲,成為社群媒體上爆紅的健康飲品。高敏敏營養師指出,西芹確實具有抗氧化、抗發炎、消水腫、降血壓等功效,還有助於調節消化系統,促進身體代謝和肝臟排毒,但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飲用。她提醒,腎功能不佳、體質偏寒、腸胃敏感、孕婦等8類人喝西芹汁反而可能影響健康,跟風前務必三思。

西芹汁營養價值豐富 但不能取代正餐

根據美國克里夫蘭醫學中心(Cleveland Clinic)資料顯示,Amber Sommer營養師指出,一份10盎司的西芹汁就含有2克蛋白質、9克碳水化合物、0.5克脂肪、5克纖維和4克糖分,可提供維生素K、葉酸、鉀、維生素C等日常所需營養素。西芹中含有的黃酮類化合物,還能幫助減少體內發炎,苯酞類化合物則有助於放鬆血管壁肌肉、降低血壓。

不過,當西芹被榨成汁時,會失去大部分的纖維,而纖維正是幫助人體產生飽足感、穩定血糖和降低膽固醇的重要成分,同時含糖量增高。Sommer營養師也提醒,只靠西芹汁無法讓身體攝取充足的營養素,長期下來可能導致疲勞、脫水、頭痛、易怒等問題,因此不建議用西芹汁取代正餐。

8類人飲用需謹慎 先問問醫師或營養師!

高敏敏營養師也點名8種不適合飲用西芹汁的族群:

腎功能不佳或需限鉀者:西芹的含鉀量不低,每100克就含有240毫克,對於腎功能不好、鉀代謝能力差的人來說,過量攝取可能影響心律。有家族腎病史的人也建議先諮詢營養師意見。

腎結石體質者:西芹含有草酸,容易與體內的鈣結合形成結石,有腎結石病史的人應該避免飲用。

服用抗凝血藥物者:西芹富含維生素K,可能干擾藥效,增加出血風險。

體質偏寒、容易手腳冰冷的人:西芹性寒,具有利尿降火的特性,寒性體質者飲用過多,反而會讓身體更加虛寒疲憊。

過敏體質者:西芹與芹菜、香菜同屬一科,容易誘發過敏、氣喘、皮疹、喉癢等不適。

經期易痛的女性:生理期時吃太多寒性蔬果會加劇經痛症狀,並可能導致血塊增加。

孕婦:西芹種子可能刺激子宮收縮,不建議在懷孕期間長期大量飲用。

胃潰瘍或腸胃敏感者:西芹屬於高纖維且具刺激性的蔬菜,可能導致腹脹、腹痛等腸胃不適症狀。

「天然不代表人人都適合,先搞懂自己的體質,再來跟風也不遲!」高敏敏營養師提醒,上述族群在嘗試飲用西芹汁前請務必先尋求醫師或營養師的專業意見,喝得安心才是真正的健康。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  台灣也瘋「西芹汁」 抗發炎還能排毒?營養師:8種人先不要跟風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