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瘦身文獻 網路分享


三星用7年時間將大摺疊做到全球最輕。從初代Galaxy Fold的276克到如今Galaxy Z Fold7的215克,三星用七年時間把「大摺疊」的重量減少了61克,也讓自己成功登頂全球最輕薄摺疊屏榜首。

為了再削掉這最後的十幾克重量,三星在Z Fold7上做了三件事:重新雕刻鉸鏈、優化了主屏幕結構、使用了更多創新材料。

在鉸鏈方面,三星Galaxy Z Fold7採用全新的超薄精工裝甲鉸鏈,擁有創新的水滴形設計與多軌結構,這種設計在保證摺疊態無縫隙的條件下,顯著減輕了鉸鏈自身的體積與重量。

Galaxy Z Fold7的主顯示屏比Galaxy Z Fold6薄39%。最顯著的升級之一是將之前的碳纖維層替換為鈦基網格層,這一改變增強了顯示屏底部的強度。鈦材料還有助於實現更薄的整體設計,為Fold7的極致輕薄外觀做出了貢獻。

在前置攝像頭方面,Z Fold7取消了此前的400萬像素屏下前攝設計,改用1000萬像素的挖孔前攝,雖說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屏幕的完整性,但手機的成像素質有所改善,還實現了內外屏前攝參數的統一,告別了「內外體驗割裂」的問題。

三星Galaxy Z Fold7在將極致輕盈的設計理念貫徹到底的同時,並未對手機的電池容量進行任何縮減,依然維持了4400mAh的容量。

此外,在性能方面,三星獨有的驍龍8 至尊版(for Galaxy)移動平台也繼續傳承到了Z Fold7當中,處理器的CPU大核心主頻從常規的4.32GHz提升至4.47GHz,Adreno 830 GPU的工作頻率也從1100MHz提升到1200MHz,理論上,它能以更高的瞬時頻率來啟動應用程序。

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這份輕盈背後,究竟藏着怎樣的體驗答卷。

相關圖輯:Samsung摺疊屏手機霸主之路 從Galaxy Fold到Z Fold7無人能敵?(點擊連結看全文)

【本文獲「快科技」授權轉載,微信公眾號:mydrivers】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當然,這款吸塵器的優勢不止減重,同時搭載了品牌所有型號中最小最快的馬達,轉速高達 140,000rpm,讓日常清潔工作更有效率。

優勢3 旗艦級過濾系統

此外,就連過濾系統也採用雙重全密封的旗艦級過濾系統,為的就是確保可以有效過濾大顆粒雜質,並讓系統可以持久且高效的運作。至於微塵同樣不放過,當中的精密折疊濾網足足有 12 層立體設計,兩者並行,就是為了確保從99.99%小至0.3微米的微塵都能絲毫不漏接,不僅如此,也可以避免在清掃過程中,導致二次汙染。

優勢4 360度靈活轉向技術

Dyson 鉛筆吸塵器大瘦身!史上最纖細,重量不到一公斤,功能還多方升級,心動不是沒道理!

想要在清掃時輕鬆繞過桌椅、深入狹小縫隙,清潔時平貼地板,包含低至75毫米的低矮家具底部,像是床底、沙發下方,以上所說,這款配備了 Fluffycone 四錐全向吸頭且擁有360度靈活轉向技術的吸塵器都能辦到。再者,無側邊蓋的設計讓清潔時真正實現無縫貼邊。

優勢5 雙向 LED 燈光投射技術

Dyson 鉛筆吸塵器大瘦身!史上最纖細,重量不到一公斤,功能還多方升級,心動不是沒道理!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明報專訊】男士健身要蛋白質增肌,女士瘦身要蛋白質維持飽感,長者擔心肌少症要補充蛋白質防跌防骨折。坊間愈來愈多標榜高蛋白的食物和飲品,從奶昔、豆奶,到蛋白棒、蛋白脆片等。1支蛋白飲品含20至30克蛋白質,約等於3至5隻雞蛋。這些產品瞄準健身族群,也吸引了許多追求健康、體重管理的人。究竟是否攝取蛋白質最佳途徑呢?(編按:不少人誤以為多吃蛋白質就會自動轉化為肌肉,事實並非如此,甚至有增加肥胖的風險,亦有可能加重肝腎負擔…..)

琳瑯滿目的高蛋白產品,宣稱吸收更有效,例如1支蛋白飲品能補充約20至30克蛋白質,約人體每日所需的一半。香港營養師協會執委、註冊營養師陸肇麟指出,一般建議成年人每日每公斤體重攝取0.8至1克蛋白質,以一個體重60公斤成年人為例,每日約需48至60克蛋白質。對於經常運動、健身人士,需求量可根據運動量提升至每公斤體重1.2至2克,因為運動會令肌肉輕微撕裂並啟動修復過程,需要更多蛋白質來支持肌肉修復與生長。至於長者則由於肌肉隨年齡增長而加快流失,容易患肌少症,建議每日攝取每公斤體重1至1.2克蛋白質。缺乏蛋白質,可導致肌肉流失、免疫力下降,甚至新陳代謝減慢,容易引致肥胖及代謝綜合徵。

健身瘦身要攝取蛋白質 小心高蛋白產品陷阱 增肌不成反致肥傷肝腎
美味陷阱–透過高蛋白產品補充蛋白質看似方便,但背後隱藏不少陷阱,許多產品為追求美味,可能添加不少糖、脂肪和鈉。(MTStock Studio@iStockphoto)

部分飲品糖分 達每日攝取量一半

透過高蛋白產品補充蛋白質看似方便,但背後隱藏不少陷阱。陸肇麟指出,許多產品為追求美味,可能添加不少糖、脂肪和鈉。觀察市面上各類產品,熱量約50至280千卡不等。部分蛋白飲品糖分較高,最高一款達25克,1支已達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年人每日攝取量一半。另外,有些產品使用代糖,「代糖沒有熱量,不會影響血糖,看似是完美替代品,但近年很多研究發現,長期攝取代糖可能會讓人更想吃甜食,甚至可能影響腸道益生菌的平衡」。所以代糖可偶爾作為取代糖分的選擇,但不應視作日常食品。陸肇麟又指出,有些蛋白棒為了將成分黏合成塊,會添加椰子油等脂肪,因此脂肪含量較高;而一些蛋白脆片,如雞胸肉脆片,雖然是烘烤而非油炸,但為了調味,往往加入鹽和味精,令鈉含量增加,偶爾食用尚可,不宜作為日常主食。

健身瘦身要攝取蛋白質 小心高蛋白產品陷阱 增肌不成反致肥傷肝腎健身瘦身要攝取蛋白質 小心高蛋白產品陷阱 增肌不成反致肥傷肝腎
陸肇麟指,有些蛋白棒為了將成分黏合成塊,會添加椰子油等脂肪,因此脂肪含量較高。(MurzikNata@iStockphoto)
健身瘦身要攝取蛋白質 小心高蛋白產品陷阱 增肌不成反致肥傷肝腎健身瘦身要攝取蛋白質 小心高蛋白產品陷阱 增肌不成反致肥傷肝腎
陸肇麟(受訪者提供)

相關文章:營養師精選3招「老友記識食之道」:飲水、低鈉調味法、每餐先吃蛋白質


超加工食品含添加劑 流失天然營養

註冊營養師黃兆章補充,部分蛋白質零食含有許多色素、調味劑等食物添加劑,這類高度加工產品被歸類為「超加工食品」,「蛋白質固然是高,但同時或有很多精製澱粉、添加糖、不好脂肪如飽和脂肪」。這類食品中的蛋白質,人體吸收率未必及得上天然食物,且在加工過程中,流失許多天然維他命和礦物質。

如要選購這類產品,消費者需先學會看營養標籤。黃兆章教路,遵循「三低一高」原則,即選擇低脂、低糖、低鈉產品,若兼備高膳食纖維更佳。以每100克或毫升為標準,「固體食物的脂肪不超過3克,糖分不超過5克,鈉不超過120毫克,膳食纖維至少6克;至於飲品,糖分/鈉的標準一樣,每100毫升飲品含5克/120毫克或以下,脂肪則不超過1.5克,膳食纖維就至少3克」。接着,要仔細檢視成分表。陸肇麟強調,成分表愈短,代表添加物愈少,應優先選擇成分單純、自己看得懂的產品,並盡量避免含有過多糖、鹽、人工香料及化學添加物的產品。

健身瘦身要攝取蛋白質 小心高蛋白產品陷阱 增肌不成反致肥傷肝腎健身瘦身要攝取蛋白質 小心高蛋白產品陷阱 增肌不成反致肥傷肝腎
黃兆章(受訪者提供)

肉、海鮮、蛋、牛奶 完全蛋白質來源

蛋白質來源亦要注意。陸肇麟表示,蛋白質由不同種類的胺基酸組成,當中有9種人體無法自行合成,必須從食物攝取,稱為必需胺基酸。動物性蛋白質,如肉類、海鮮、雞蛋、牛奶等,能提供所有必需胺基酸,視為完全蛋白質。而植物性蛋白質,除了大豆和藜麥,多數為不完全蛋白質,可能缺乏一或多種必需胺基酸。

黃兆章指,市面高蛋白產品中最常見來源是乳清蛋白,源自牛奶,屬於動物性蛋白,吸收速度快,約1至2小時就吸收完畢,適合運動後補充;其次是同樣來自牛奶的酪蛋白,吸收速度長達6至8小時,因此常建議睡前飲用。兩者都不適合牛奶過敏或乳糖不耐症的人使用。還有從雞蛋提取的蛋清蛋白,也是高質動物性蛋白,幾乎不含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吸收速度快,約1.5至3小時。

植物性蛋白方面,大豆蛋白來自黃豆,是植物性蛋白中少數完全蛋白質,亦含大豆異黃酮,具抗氧化功效,但有些人飲用後會腹脹。還有豌豆蛋白,但屬於不完全蛋白質,兩者吸收速度中等,適合素食者與乳糖不耐症人士。

健身瘦身要攝取蛋白質 小心高蛋白產品陷阱 增肌不成反致肥傷肝腎健身瘦身要攝取蛋白質 小心高蛋白產品陷阱 增肌不成反致肥傷肝腎
(明報製圖)

攝過量蛋白質 易肥、傷肝腎、骨折

不少人誤以為多吃蛋白質就會自動轉化為肌肉,事實並非如此。陸肇麟解釋,蛋白質含熱量,「攝取過量,多餘的蛋白質會變成脂肪儲存在體內,增加肥胖風險」。黃兆章也提醒,攝取過量可能加重肝腎負擔,對於腎功能不佳、糖尿病或長期高血壓等高風險人士,若長期每日攝取超過每公斤體重2克的蛋白質,不僅會增加肝腎的受損風險,還可能導致鈣質流失,引致骨質疏鬆和骨折,甚至誘發痛風、尿酸結石等問題。因此,蛋白質不是愈多愈好,必須根據個人體重、年齡、活動量和健康狀况而定。


相關文章:40歲肌肉量驟降?肌少症非長者專利肌肉流失容易跌倒、失平衡增骨折風險


知多啲:蛋白質平均分三餐攝取

蛋白質是建構身體細胞和組織一個基礎要素。註冊營養師陸肇麟指出,「從肌肉、內臟、皮膚到頭髮等,都由蛋白質構成;當身體受傷時,需要更多蛋白質來修復傷口」。此外,一些免疫細胞、抗體、激素等亦需要蛋白質構成,它們負責調節新陳代謝、免疫反應過程。而蛋白質中的膠原蛋白也是骨骼重要組成部分,有助維持骨骼強度。

註冊營養師黃兆章補充,蛋白質還能協助運輸體內的物質,例如紅血球內的血紅素負責運送氧氣;有些蛋白質則幫助運送脂溶性維他命;同時也有助維持身體酸鹼度平衡、促進傷口癒合。而在控制體重方面,「蛋白質能增加飽足感,有助控制食慾,減少整體熱量攝取,繼而幫助體重管理」。在減重過程中,它還能幫助保留肌肉量,甚至配合運動來增肌,促進新陳代謝。

健身瘦身要攝取蛋白質 小心高蛋白產品陷阱 增肌不成反致肥傷肝腎健身瘦身要攝取蛋白質 小心高蛋白產品陷阱 增肌不成反致肥傷肝腎

早餐只吃麵包 缺蛋白質易倦

無論你想增肌定瘦身,黃兆章表示,最重要是日常三餐中補充足夠蛋白質,同時確保攝取足夠蔬果和全穀物。常見優質蛋白質來源,涵蓋多種天然食物,例如去皮雞肉、魚肉、海鮮、瘦豬肉與牛肉等肉類;豆腐、豆漿、黃豆等豆類與豆製品;低脂或脫脂牛奶等奶類;還有選擇原味、無添加堅果。

陸肇麟直言,直接從天然食物補充蛋白質是最安全途徑,平均分配到三餐中。香港人習慣早餐只吃一個麵包,蛋白質攝取不足,導致上午容易疲倦。應每一餐都納入足夠蛋白質,就能維持整天飽足感與活力。而素食者要確保攝取到所有必需胺基酸,建議搭配食用不同種類食物,互補胺基酸來組合出完整蛋白質。

文:陳真紀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1. 高蛋白飲品、蛋白棒是否比天然食物更有效補充蛋白質?

    未必。雖然一支蛋白飲品可含 20–30 克蛋白質,相當於 3–5 隻雞蛋,但很多產品同時含有大量糖、脂肪或鈉,屬於超加工食品,還可能加入代糖、香料或色素。這些產品方便,但長期依賴會增加肥胖、腸道菌群失衡或攝取過多添加劑的風險。營養師建議,日常仍應以天然食物(如魚肉、雞肉、豆腐、牛奶、蛋等)作為主要蛋白質來源,輔以偶爾使用高蛋白產品。

  2. 多吃蛋白質是否一定能增肌或減肥?

    不是。蛋白質含有熱量,攝取過量會轉化為脂肪,反而增加肥胖風險,還可能加重肝腎負擔,甚至導致鈣質流失、骨質疏鬆或痛風。一般成年人每日建議攝取量為每公斤體重 0.8–1 克,健身人士和長者需求可略高,但仍應根據體重、年齡、活動量和健康狀況來決定。增肌或減肥除了蛋白質,還要配合均衡飲食和運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最近健身房最火紅的運動,不是跑步、不是飛輪,而是「跑步機爬坡走」!不少網友在社群分享親身經驗,設定坡度10、速度5,30分鐘就能爆汗到衣服濕透,甚至有人靠這套方式短短一個月就瘦了12公斤,效果驚人到被推爆。

因為和一般慢跑相比,爬坡走對膝蓋更友善,卻能達到更高的燃脂效率,許多人形容大腿、臀部瞬間就有酸感,核心也被迫收緊,完全是全身性的消耗。更有人說邊追劇邊走,半小時下來汗水狂流,根本比高強度間歇還狠!

(圖/取自jelly_dailyy IG、翻攝自小紅書)

不過專家提醒,要讓爬坡真正發揮效果,姿勢一定要正確:自然擺臂、不扶手借力,腳跟先落地再順到腳尖,身體微微前傾、核心穩定,這樣才不會白練。錯誤姿勢像是手扶著機台、用小腿硬撐,不但效果打折,還可能造成膝蓋和腰部負擔。

(圖/取自yangyuazaza IG、翻攝自小紅書)
(圖/取自yangyuazaza IG、翻攝自小紅書)

想靠爬坡快速燃脂的人,建議可以先從坡度7、速度 4開始,習慣之後逐步拉到坡度12~15、速度5左右,每次維持20~30分鐘,只要持之以恆,不但能快速消耗熱量,腰線、大腿線條也會明顯緊實。難怪網友大讚:「瘦身神器真的不是跑步,而是爬坡走!」

(圖/取自trainer_mamori IG、翻攝自小紅書)
(圖/取自trainer_mamori IG、翻攝自小紅書)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生活中心/程正邦報導

媒體報導氣泡水有減肥功效,遭醫師打臉「微乎其微」。(資料照)

近期坊間流傳著「喝氣泡水能加速脂肪燃燒、有效減重瘦身」的說法,讓許多追求健康體態的民眾趨之若鶩。然而,美迪大直婦產科診所兒童內分泌科醫師陳奕成在查閱相關科學文獻後,嚴正指出此類報導存在嚴重誤導,並直言想靠氣泡水減肥簡直是「天方夜譚」。

愛喝飲料也要健康! 氣泡水成飲品新寵兒。

氣泡水能促進血糖代謝?醫師:效果微乎其微

陳奕成醫師在他的臉書專頁「兒童內分泌 陳奕成醫師的樂高園地」撰文,針對媒體引述的「理論基礎」進行了深度查核與解析。部分媒體宣稱,氣泡水中的二氧化碳進入體內後會轉化為碳酸氫鹽,使血液環境短暫偏鹼,與血液透析(洗腎)的過程相似,「理論上」能促進身體對血糖的利用,進而達到減重效果。

然而,陳奕成醫師引述實驗數據反駁,即使是醫學上實施長達4小時的血液透析療程,患者血糖的下降量也僅約9.5公克。醫師強調:「連血液透析對血糖的變化都這麼小,想靠氣泡水就達到減肥效果,根本就是天方夜譚。」證實氣泡水對燃燒脂肪和代謝的影響,在醫學上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泰山強氣泡水推出「有強才敢大口吃肉」全通路抽獎活動,有機會抽中胡同燒肉一年份燒肉券。(圖/品牌業者提供)

警訊:英國研究證實「飢餓素上升50%」

更令人擔憂的是,氣泡水非但無助於減重,反而可能誘發更強烈的飢餓感。陳奕成醫師引述2018年英國阿斯頓大學(Aston University)發布的一項研究結果,該研究發現受試者在飲用氣泡水之後,血液中的飢餓素(Ghrelin)水平竟然飆升了50%。更實際的數據顯示,這些受試者當天平均攝取的熱量,比未飲用氣泡水時多出了120大卡。

陳奕成醫師直言:「氣泡水不但無法減少進食,反而可能讓人更餓。」這意味著,將氣泡水視為抑制食慾的減肥工具,極可能適得其反,使人在不知不覺中攝取更多食物,讓減重計畫功虧一簣。

礦沛PLUS+ 纖維氣泡水新上市。(圖/品牌業者提供)

氣泡水正確定位:取代含糖飲料的「輔助品」

儘管如此,陳奕成醫師仍為無糖氣泡水正名,它並非完全沒有價值。他建議家長可以鼓勵孩子用無糖氣泡水來取代高糖分的飲料,這能有效減少糖分攝取,對於維持健康習慣仍有幫助。

醫師最終強調,無糖氣泡水本身並不會讓人發胖,但它也不具備燃脂或抑制食慾的神奇功效,真正的健康體重維護之道,依舊在於規律運動與均衡飲食。民眾應正確認識氣泡水的作用,避免誤信單一、偏頗的報導,將其誤認為「減肥神器」。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立即加入《三立新聞網》LINE官方帳號,給你最新焦點話題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生活中心/程正邦報導

蔡明劼醫師提醒,市售減肥保健食品功效不大,吃多了恐傷肝腎。(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面對琳瑯滿目的減肥保健食品廣告,許多渴望快速瘦身的民眾紛紛解囊。然而,內分泌新陳代謝專科醫師蔡明劼近日在臉書粉專發文,嚴正警告大眾:「凡是明示或暗示『吃了就會瘦』的保健品,幾乎都是在繳智商稅!」

蔡明劼醫師表示,他看到知名YouTuber揭露保健食品市場亂象的影片後深感認同,因為在門診中,他經常遇到病患深陷這類迷思,不僅浪費金錢,更延誤了真正的健康管理。他特別點名一些打著「減重專家」名號的人士,表面上宣揚健康減肥法,實則不斷鼓吹消費者購買昂貴的保健品,「這不僅是掛羊頭賣狗肉,更是在利用大家對健康的焦慮牟利。」

現代人愛吃美食,往往都有體重過重的困擾。 (示意圖/PIXABAY)

法律定位揭真相:保健食品非藥品,政府不審核功效

蔡明劼醫師進一步從法律層面揭露了保健食品的真相。他指出,在台灣法規中,「保健食品」並不是法律名詞,它其實被歸類為一般食品,受到《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規範。政府對這類產品僅檢驗其安全性,並不審核其功效。

換句話說,市售保健食品頂多只能算是營養補充劑,既不能取代天然食物,更不可能治療疾病。

然而,許多廠商正是利用這個模糊地帶,透過誇大或暗示性的廣告詞句宣稱療效。蔡醫師沉痛表示,即使這些廣告因違規遭罰,許多廠商也只是將罰金視為行銷成本,繼續收割消費者對「神奇膠囊」的迷信與期待。

蔡明劼醫生維持規律運動,不但養成健身習慣,還參加馬拉松路跑。(圖/翻攝自蔡明劼醫師 健康。瘦身臉書)

真正的健康沒有捷徑:持續依賴恐傷肝腎

蔡明劼醫師強調,真正能維持健康體態與長壽的基石,是規律的生活作息、均衡的飲食,以及持續的運動。健康沒有捷徑,妄想單靠一顆顆「神奇膠囊」來解決肥胖問題,是本末倒置的做法。他提醒,長期過度或不當攝取保健品,不僅無法達成瘦身效果,反而可能因為成分複雜或劑量過高,增加肝臟和腎臟的負擔。

蔡醫師呼籲,如果真的有營養補充需求,務必先釐清自身的健康狀況,並諮詢可信任的醫師、營養師或藥師等專業人士,切勿盲目追隨市場潮流或迷信名人代言的包裝。唯有腳踏實地,從根本上照顧好自己的身體,才是長遠、真正的健康解方。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立即加入《三立新聞網》LINE官方帳號,給你最新焦點話題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AI減重雖然效果有限,但不少人仍趨之若鶩。(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近來「靠ChatGPT減重」成為網路熱議話題,不少網友大讚效果驚人,有人靠AI分析飲食,一個月成功甩肉4公斤,更有56歲外國男子,把GPT當健身教練,短短46天瘦下11公斤,堪稱「AI減肥神器」。營養師薛曉晶提醒,這些案例聽起來雖然誘人,但AI減重並非萬靈丹,若過度依賴,恐怕埋下健康隱憂。

薛曉晶指出,AI確實能在飲食紀錄、運動提醒上提供輔助,但若想真正達到健康、持久的瘦身效果,仍需專業監督與個人行為轉變,特別是糖尿病與代謝症候群患者,更要格外謹慎。

薛曉晶整理出5大風險,提醒民眾不要盲目照單全收:

資訊可能錯誤:大型語言模型(LLM)容易出現「幻覺」,可能生成錯誤的飲食或用藥建議。 忽略個人病史:GPT無法自動考量腎臟疾病、糖尿病或用藥狀況,恐導致低血糖或腎臟負擔。 存在族群偏見:研究顯示,AI在性別、種族與年齡上存在偏差,可能導致不同群體獲得不適用的建議。 過度聚焦體重數字:特別是青少年,若過度關注體重,容易引發飲食焦慮與負面情緒。 缺乏持續動力:目前尚無研究證實,單靠AI提醒就能達到臨床上顯著的減重成果,人際互動依舊是維持動機的關鍵。

為何AI減重仍爆紅?

雖然效果有限,但不少人仍趨之若鶩。薛曉晶分析,原因有二:

參與度提升:2024年《JAMA Network Open》研究發現,數位減重若搭配真人教練支持,效果顯著放大。 即時提醒優勢:AI能24小時在線,隨時幫你紀錄飲食、計算步數、監測體重,就像一面「行為紀錄鏡」,陪伴用戶養成好習慣。 薛曉晶傳授「GPT減重安全守則」

薛曉晶強調,GPT核心價值在於「陪伴養成好習慣」,而不是取代專業人士。想讓AI成為健康減重的神隊友,應遵循以下原則:

成人族群:可用GPT做飲食紀錄,每天設定3個小目標,例如「少吃一碗飯」、「多走2000步」。 青少年族群:建議與家庭任務結合,避免孩子陷入「斤斤計較」體重的壓力。 糖尿病、代謝症候群患者:僅能用來提醒飲食份量,所有藥物與血糖建議必須由醫師把關。 遇到極端建議:如GPT提出斷食、極低醣飲食,應立即停用並尋求專業意見。

薛曉晶提醒,AI減重效果有限,真正能達到顯著成果的,往往是「AI輔助+專業教練」的混合模式。數位療法雖具潛力,但專業醫師、營養師的監督,仍是不可或缺的安全防線。

立即加入《TVBS娛樂頭條》LINE官方帳號,給你滿出來的八卦和娛樂大小事!

延伸閱讀:

想瘦卻總是卡關?韓美妝KOL甩肉30kg!「7祕訣」曝光

血糖穩≠腎臟安全!醫揭糖友5警訊 「泡泡尿」恐是腎病徵兆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醫師闢謠氣泡水並不會越喝越瘦。(示意圖/Pixabay)

近期有媒體報導宣稱「喝氣泡水能加速脂肪燃燒、幫助瘦身減重」,引發不少關注。不過,美迪大直婦產科診所兒童內分泌科醫師陳奕成查閱原始研究後,嚴正指出此說法誤導,實際上氣泡水並無顯著減重效果,甚至可能造成反效果。

陳奕成在臉書專頁「兒童內分泌 陳奕成醫師的樂高園地」撰文表示,媒體引述的理論來自氣泡水能讓體內血液環境短暫偏鹼,類似血液透析的過程,「理論上」可促進血糖利用。然而實驗數據顯示,即便在4小時的血液透析中,血糖下降量也僅約9.5公克,陳奕成直言「連血液透析對血糖的變化都這麼小,想靠氣泡水就達到減肥效果,根本就是天方夜譚。」

此外,2018年英國阿斯頓大學(Aston University)的研究也發現,喝氣泡水後受試者血液中的飢餓素竟上升50%,而且當天攝取的熱量平均比未飲用時多120大卡。陳奕成直言:「氣泡水不但無法減少進食,反而可能讓人更餓。」

儘管如此,陳奕成仍建議,家長可鼓勵孩子以無糖氣泡水取代含糖飲料,幫助減少糖分攝取。他強調,真正能維持健康體重的關鍵,仍是規律運動與均衡飲食,而非依靠氣泡水來當「減肥神器」。

他最後提醒,無糖氣泡水本身並不會讓人發胖,但也不具備燃脂或抑制食慾的神奇功效,民眾應正確認識其作用,避免誤信偏頗報導。

延伸閱讀

看更多CTWANT報導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生活中心/張尚辰報導

薛曉晶提醒,依賴AI減重背後可能藏有5大風險。(圖/翻攝自ChatGPT)

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ChatGPT近年來使用者越來越多,已漸漸成為不少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也有人會透過ChatGPT制定減肥計畫。對此,營養師薛曉晶提醒,依靠AI減重背後可能藏有5大潛在風險,呼籲大家千萬不要過度依賴。

薛曉晶近日在臉書粉專「營養師媽媽曉晶的生活筆記」中發文,指出最近有許多報導提到「靠ChatGPT減重」的驚人案例,但其實其中隱藏著5大風險,提醒民眾不要過度依賴AI,若想真正達到健康、持久的瘦身效果,仍需更全面的專業指導與個人行為的積極轉變。

【資訊可能錯誤】

已有研究指出,大型語言模型(LLM)容易產生「幻覺(hallucination)」,這表示它可能提供錯誤的飲食或用藥建議,對健康構成威脅。

【忽略個人病史】

GPT無法自動考量你的腎臟疾病、糖尿病史或目前用藥狀況,若直接套用其建議,恐增加低血糖或加重腎臟負擔的風險。

【存在族群偏見】

系統性回顧研究顯示,LLM在性別、種族與年齡層面上都可能存在偏見,這可能導致不同群體獲得不一致或不適用的建議。

【過度聚焦體重數字】

特別是對於青少年族群,若每天過於專注體重數字,可能引發飲食焦慮,甚至產生負面情緒,適得其反。

【缺乏持續動力】

研究分析發現,單純依賴自動化介入(例如僅靠AI提醒),目前尚無任何研究能證實可達到臨床上顯著的5%減重目標,這凸顯了人性互動在維持動機上的重要性。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立即加入《三立新聞網》LINE官方帳號,給你最新焦點話題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2025年9月26日

凌通
中環解密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港人近年保健意識顯著提高,屈臣氏透露,集團過去12個月整體保健及美容產品銷售額增長超過10%,其中維他命及膳食補充品類別升逾10%,營養和健身類別大增逾20%,體重管理相關產品及服務需求更持續上升達130%,成為增長最快產品類別之一,可見港人追求窈窕本色不變。
集團表示,旗下O+O(線下及線上)零售 …

(節錄)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