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解碼|肥胖屬慢性疾病需正視 新型減肥藥有效減重 助重拾健康
肥胖被指是「百病之源」,可引發逾200種疾病,威脅健康。家庭醫學專科醫生林威智表示,多個組織包括世界衞生組織、世界肥胖聯盟等,已將肥胖定義為慢性及容易復發的疾病,呼籲公眾關注。及早接受治療,有助降低各種風險。因應不同患者病情所需,現時有新型減肥藥物,可持續減重,改善代謝綜合症,減少肥胖影響。
林威智醫生表示,肥胖可與遺傳、內分泌失調、腦部控制食慾功能失常及生活習慣有關,如常吃快餐、久坐等。為何肥胖要關注?因為肥胖會令身體慢性發炎,引發糖尿病、心臟病、癌症、關節炎及睡眠窒息症等多種疾病。因此,市民要認知肥胖是一個需正視的疾病,主動尋求醫療意見及治療方法。
亞洲人多有中央肥胖問題
體重指標(BMI)是國際認可、釐定成人有超重或肥胖問題的準則,林醫生指出,惟亞洲人較多有中央肥胖問題,脂肪多積聚在腰臀部位及內臟,包括有脂肪肝,而BMI相對沒有西方人一般高。所以亞洲人想知自己是否有肥胖危機,不能單靠BMI,還要同時評估腰臀比例及體脂比率。
根據衞生署的人口健康調查數據指出,港人肥胖比率由2014/15年度29.9%,增加到2020/22年度32.6%,有逾半人口屬超重或肥胖惹關注。調查亦發現超過三分之一的港人屬中央肥胖,即男性腰圍為90厘米或以上、女性腰圍為80厘米或以上,反映內臟脂肪過多,有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風險。
新型減肥藥成治療新方向
隨著近年減肥藥物發展迅速,現有新型藥物GLP-1(胰高血糖素樣胜肽-1)受體促效劑,或GIP(葡萄糖依賴性胰島素促進胜肽)/GLP-1(胰高血糖素樣胜肽-1)雙受體促效劑,兩者均可透過模擬人體的腸泌素荷爾蒙功能,促進胰島素分泌、抑制升糖素分泌、減慢胃部排空,藉此抑制人體食慾,提升飽肚感,調節血糖水平和減重,治療糖尿病和肥胖問題。
減重幅度對整體健康有改善
資料顯示,GIP/GLP-1雙受體促效劑可將患者體重,持續減少15%至23%。患者因代謝變得健康,帶來多方面益處,例如減重5%有助降血壓及降血糖。減重5%至10%有助預防二型糖尿病、高血脂及氣管敏感等問題。若能減重10%至15%,更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及睡眠窒息症等風險。其減重成效及益處如同雙拳出擊,效果更媲美進行減肥手術。
曾有40多歲男子有超重及高膽固醇問題,使用新型針劑減重藥物約2個月,成功減去10公斤體重,只有2星期出現作悶等副作用。他減重後健康明顯改善,更因身形改變需重新購買衣服。
代謝適應機制影響減重
部分人透過節食及做運動,都未必能有效改善體重。林醫生解釋,當中或與「代謝適應」機制有關,人體長時間減少熱量攝取,會進入「慳電模式」,自行減低新陳代謝,降低熱量消耗,並會因肚餓更想進食,令減重速度下降致出現平台期。市民想有效控制體重,不妨先尋求醫生意見。
*林威智醫生提醒,治療肥胖問題有不同方案,各有成效及副作用,患者應與主診醫生商討,選擇最合適治療方案。
家庭醫學專科林威智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