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童伴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黃閎新表示,這時家長可以提前預告、強調成長、情境模擬、練習生活技能、傾聽來幫助小孩準備開學;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再過一個月,很多孩子將要從幼兒園升上小學,對孩子來說,不只是換了教室和老師,更是一次全新的生活轉變。台北市童伴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黃閎新表示,這段期間,他們可能會經歷許多「第一次」。體驗比較自由但更需要自我管理的校園生活。這時家長可以提前預告、強調成長、情境模擬、練習生活技能、傾聽來幫助小孩準備開學。
黃閎新在臉書專頁「前蹺家青少年 黃閎新 臨床心理師」分享,3個小孩上小學所需面臨的轉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生活節奏變了
小學的生活步調比幼兒園緊湊許多。除了上課時間變長,需要長時間集中注意力之外,孩子還要開始學會閱讀課表、準備文具、自己負責聯絡簿。對某些孩子來說,每天早上光是進教室、翻出課本、寫名字,就像一連串的小任務。
情緒反應更多元
有的孩子會出現第二次分離焦慮,每天早上不願意上學,或是到了學校容易情緒起伏;也有的孩子白天乖乖的,一回到家就崩潰。這些情緒反應,不代表他不適應,而是正在適應。畢竟小一不像幼兒園有那麼多「陪著我」的時刻,他們得開始自己撐過不熟悉的事。
人際互動變複雜
小學的社交情境比幼兒園更自由,朋友變多了、老師的注意力變少了,孩子也更需要主動處理互動中的衝突與落差。像是搶著發言、合作玩遊戲、面對「我不想跟你玩了」這類情緒,都是孩子正在練習建立關係、理解界線的重要時刻。
黃閎新分享,5方法幫助孩子迎接轉變。
1.提前預告未來生活:透過說故事、看影片、參觀校園,幫助孩子描繪「上小學後的生活樣子」。
2.強調成長與能力:告訴孩子「你已經夠大了,可以試試自己收書包」,讓他感覺被信任。
3.安排角色扮演或情境模擬:練習打招呼、上課舉手、下課借廁所等具體情境,讓孩子更有自信照顧好自己在學校的生活。
4.準備生活技能:一起練習穿脫制服、綁鞋帶、收文具,這些細節會大大影響自信。
5.傾聽孩子的校園生活:不急著問「乖不乖」,而是接住話多或話少的他,讓說話變成一種被理解的感覺。
黃閎新補充,上小學不是瞬間就長大,而是有人陪著,一步一步地練習。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