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口長庚胃腸肝膽科副教授李柏賢引述國外1項大型研究發現,潰瘍性結腸炎(UC)除了控制發炎和症狀,心理狀態也默默左右病程;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羅碧/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心情變好,腸道也不再鬧脾氣?林口長庚胃腸肝膽科副教授李柏賢引述國外1項大型研究發現,潰瘍性結腸炎(UC)除了控制發炎和症狀,心理狀態也默默左右病程!381位中重度UC患者接受實驗結果顯示:只要在治療前10週內,心理健康有顯著改善(SF-36 mental health score提升≥7.85分)長達一年後(第58週),達到「腸道黏膜緩解」的機率幾乎翻倍!
李柏賢於臉書專頁「Dr.Le 李柏賢」發文分享,Filgotinib治療的大型臨床試驗(SELECTION trial)的重要數據:
請繼續往下閱讀…
●心理狀態改善者,臨床緩解機率提高91%。
●內視鏡黏膜癒合機率提高167%。
●組織學癒合機率提高98%。
●疾病清除(臨床+內視鏡+組織)機率提高248%。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只有改善症狀,但心理健康沒調適,預後反而比較差!一年的內視鏡黏膜癒合率只有兩者皆改善組45%,這說明心理健康是「獨立預測因子」,不能忽略。
為什麼會這樣
腦腸軸的互動被認為是關鍵之一,焦慮、壓力會影響免疫系統和腸道菌相,進一步影響腸道發炎與黏膜癒合。李柏賢提醒,治療不只是靠藥物控制發炎,心理健康與人際支持同樣關鍵,可以嘗試:
●認知行為治療。
●正念減壓、靜心冥想。
●培養興趣、發展正當嗜好。
●規律運動、親近自然。
●加入病友社群、尋求支持力量。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